浅谈焊接清洁及节能技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焊接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焊接时一个污染大,强度高的行业,对人体损害以及环境污染的尤为明显。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焊接研究的重心正逐步向清洁及节能技术发展,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本文通过对目前焊接过程中存在的污染源以及防治办法进行梳理及总结,为焊接工作的清洁以及节能技术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焊接工程;清洁生产;防护技术

1引言

20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譬如,在电弧焊接的中生成的烟尘排放到大气中;重金属微粒侵入土壤等。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清洁生产”,指节约原材料以及各类能源,采用清洁能源,降低和减少产生废物的毒性以及数量。

2清洁生产内容及焊接危害

焊接清洁生产的内容:1、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如: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浪费焊接材料。2、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应用,用清洁原材料代替。如:采用无铅钎料。3、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粉尘以及废弃物的毒性以及数量。如:研发低毒性、低烟尘的焊接材料。4、在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允许下,尽可能应用可再生的能源。5、实行在线的检测与控制,降低危险物质生成的概率。6、降低成产成本,降低污染防治产生的费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7、根据清洁生产的原则,对焊接材料以及焊接工程进行定量的评估。在生产过程中,要研究从源头而不是生产过程的末端来解决废气、废物的综合预防策略及办法。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危害着焊工的健康,而且对大气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近年来,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焊接的清洁生产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采用高效节能的焊接电源,逆变电焊机的由其节铜、节能、高效的优点而大量应用。2、加紧无铅钎料的研制和推广,铅和铅的化合物是对人体和环境危害最大的化学物质之一。无铅钎料的研发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研发主要集中于合金系列:SnCu、SnAg、、SnAgCu、SnAgCuSb和SnAg-Bi,并研究其疲劳性能、生产行为和工艺优化。3、低烟尘、低毒性、高效率的焊接材料,这一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如果可以实现,每年焊接材料的烟尘排放可以减少50%以上。

焊接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有:弧光辐射、有毒气体、高频电磁场、粉尘、噪声和射线等六大类。不同焊接方法的发尘量如表2-1所示:

3防护技术

1、焊接烟尘及有毒气体的防护

采用无烟尘或者少烟尘的焊接工艺,埋弧焊、电阻焊等。在明弧焊中,实心焊丝MAG焊、脉冲MIG及TIC焊的发尘量都比较少。加大研发力度,研制低尘低毒的焊接材料。在焊接过程中,提高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使焊工远离污染,随着自动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环境也日益改善。除此之外,采用有效的通风排烟措施,如焊接车间的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防止焊接中产生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损害。加强个人的防护措施,焊工在工作过程中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2、光污染和射线污染的防护

对于光污染,设置弧光防护屏,佩戴合适的焊接面罩,并选择合适的护目滤光片。焊接滤光片推荐使用滤光号如表3-1所示

穿戴防紫外线的器具,尤其是在钨极氩弧焊是,必须遵守操作规程,接触钍钨极后,要用流水和肥皂洗手,并清洗工作服及手套。

3、噪声防护

一般情况下焊接车间的噪声不得高于90dB(A),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噪声的工艺及设备,提高下料的精度,减少装配过程中的组装锤击。在区域布置中,尽量使得高噪声的工段和低噪声的工段分开布置,高噪声设备集中放置,并采用隔声罩,隔声间等隔声措施。采用密闭罩施焊时,可在屏蔽上衬石棉等消声材料,在保证质量以及工艺的前提下,选择低噪声的工艺参数。

4、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为防止高频电磁辐射,应降低高频电流,降低振荡器频率,焊把对地高频电位可大幅度降低,从而减少高频感应。因高频电视通过空间和手把的电容耦合到人体上的,加装屏蔽能使高频电厂局限在屏蔽内,减少对人体的影响。同时还应降低作业现场的温度与湿度,加强通风散热。

4结论

综上所述,焊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然而其产生的污染不可忽视。应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污染,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防治,从源头制定综合预防的方法及策略,在過程中进行控制,使得焊接工程对人及环境的污染影响将为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永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6):14-14.

[2]孙向宇.自动焊接在机械焊接中的运用及发展方向[J].工程技术:文摘版:00336-00336.

[3]龙红,宫毅辉,梁树,等.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170120[P].1994.

[4]邹勇.高频电磁场对悬液中细胞膜电位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实时电磁辐照装置设计[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