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熊取胆”何去何从?


打开文本图片集

熊胆的药用价值到底有多少?“活熊取胆”为何又会挑起如此多的争端?

2012年2月初,从事“活熊取胆”的福建药企归真堂谋求在国内创业板上市,消息一传出,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活熊取胆”这一行为遭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声讨。“活熊取胆”、“熊很舒服”、“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等言论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点词汇,归真堂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熊胆真有那么神奇吗?

熊胆被作为中医药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本草》中就已经有明确记载。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熊胆的价值却不断“提高”:《本草纲目》中记载,熊胆有退热清心、平肝明目等功效,是药食两用的佳品;民间中医则称,熊胆粉具有其他中药无法替代的止疼和消炎等神奇功效,国内中药药品中有123个品种需要用熊胆做原料、制药企业中有183个需要用熊胆粉作药引;此外熊胆还被广泛用于肝胆、心血管、肿瘤、急性传染病等治疗药物中。

然而,国际医学界与生物学界并未发现熊胆与其他动物的胆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具有清热、平肝、明目,降低血压、保护人的心脑血管,减低胆固醇等功效外,并没有广告宣传的那么“神奇”,而且熊胆也不是人人皆宜,脾虚和体质虚寒的人吃了熊胆,还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

不过,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熊胆曾经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动物性药材,所谓“物以稀为贵”,加上一些谋利者给它强附上许多“神奇”的效果,并声称它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就使得中医学上对它趋之若鹜。

“活熊取胆”之前世今生

那么,熊胆是如何取得的呢?在取胆术发明前,人们得到熊胆的办法是剖腹取胆,一命换一胆,直到1983年,朝鲜发明了“活熊取胆”技术。这种技术是用一根长10~20cm的金属管,穿过腹壁,直插熊的胆囊,把胆汁抽出,一天抽两次。后来“活熊取胆”技术传入我国,成为一项致富新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与之相关科研也随之而来。

目前,“活熊取胆”技术已从用管子直插胆囊的“有管”技术发展到“无管”技术。“无管”技术,首先等月熊长到3岁后进行手术,在熊的腹部割开伤口,将熊胆内的胆汁全部挤出,然后将熊胆向外牵引到熊腹部的伤口处,将熊胆与熊的皮肤一起进行缝合,熊胆与熊腹部的皮肤愈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造瘘。取胆汁时,工作人员用银针插入胆囊所在地方,进行抽取,由于熊的皮下脂肪特别厚,不取胆汁时,熊体自身的脂肪就能把这个瘘完全堵住,使胆汁不外漏,也避免熊身上因为有瘘而发生感染。

“活熊取胆”虽然改变了“杀鸡取卵”的状况,但是由于取胆给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争议也就随之而来。

“治病救人”与“保护动物”的PK

1993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的亚洲代表J·鲁宾逊在中国发现了“活熊取胆”,当时她看到的景象是——六十多头熊,被关在架高的小笼子中,根本无法转身,像套上了铁笼盔甲,每个熊肚子上插着一根金属管。黑屋子里回荡着熊各种各样的呻吟声、撞笼声。眼前的惨象激起了鲁宾逊对养熊业“活熊取胆”的质疑,她决心和她的亚洲动物基金会开始从事解救黑熊的工作,从那以后, “活熊取胆”便开始挑起养熊业者与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争论。从近期归真堂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争议的焦点。

以中国中药协会为代表的一方支持“活熊取胆”,他们宣称,“中药产业,治病救人”。在他们眼里,活熊取胆至今已经沿用了数百年,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传统更是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在他们看来,这起舆论事件是由外国人创办的动物基金会,想借动物保护名义,胁迫中国取缔养熊业,限制熊胆粉入药,削弱中药的竞争力,为西方垄断中国肝胆用药市场谋取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向媒体宣称:“随着养熊业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使用取胆汁的新科技,无管道无疼痛。”他还强调,这符合国际野生动物组织关于野生动物产品利用的要求,而且熊胆产业化所得利润能促进改善熊的生存条件。虽然也有药物有类似熊胆的功效,但并未达到完全取代的水平。

中国中药协会代表还指出,我国每年都对拥有养熊批准证的熊厂进行检查,取缔了一些规模小、不够规范的小企业,使养熊业不断规范化。“养殖的成功带来产业链的完善建立,既保护了熊群体的健康发展,又提供了药源,使含熊胆的123种中成药在原料上有了保证,既保护了黑熊,又维护了人类的健康。”

但是,在动物福利慈善机构看来,动物是有生命的,也能感受疼痛和痛苦,只是他们无法诉说而已。“活熊取胆”的过程,号称使用了无痛苦的“无管”技术,但是,如果换成你是熊,想象一下别人拿针扎到你的胆囊里取胆汁,那是怎样一个恐怖的景象。而面对舆论的申讨与质疑,归真堂居然回应“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这种大言不惭的诡辩实在令人瞠目。子非熊,焉知熊之痛!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在有些人看来,是动物保护伦理与社会商业价值或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博弈。也有人认为,熊胆作为中药材而引发的废存之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笔者以为,为了人类治疗疾病的需要,动物权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人类福利,但这种权利的让位不应是无止境的。在动物向人类做出奉献时,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正在忍受痛苦与即将遭受痛苦的黑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

是时候为改变黑熊的状况做出努力了

当辩论言语激烈,暂无定论时,我们不得不问一句:匹熊无罪,怀胆何罪?究竟谁能替“熊”说一句公道话。笔者以为,从平衡各方利益的角度、实现最大的公平与正义出发,对于“活熊取胆”,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提升医学产业的技术。相关中药企业,应该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药品开发的能力,努力寻找熊胆的替代产品。目前,有研究表示,人工熊胆的品质并不亚于天然熊胆。同样作为贵重中药材的牛黄、虎骨、麝香等,其替代制品也都已经上市,并同样发挥了作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熊胆的替代品也将如期而至。在医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激励下, “活熊取胆”也许不能完全被取缔,但至少应该走上一条能够被公众所接受的道路。

改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药协负责人曾在媒体上辩解,“活熊取胆”事件中的“熊”是属于合法化养殖的。但是,合法化养殖的熊作为经济动物,也不应任意虐待残害。在当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只能从道德层面指责,却无法从法律上予以处罚的现象,“活熊取胆”就是其中之一,它暴露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欠缺。目前我国虽有一些诸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专门的动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但动物保护、管理立法体系难以处罚一些遗弃或者虐待动物的行为。同时,由于我国尚未为动物福利立法,诸如动物福利的边界,如何化解人和动物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凸显出设立动物福利法的必要性,“活熊取胆”事件中的激烈矛盾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台酝酿多年的动物福利法。

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经济、提高自身福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考虑如何将保护与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不是无限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目前社会大众对于归真堂上市以及“活熊取胆”形成了如此统一的反对之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广大群众保护动物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当今提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保护动物,爱护生命的意识仍需不断提升。

“活熊取胆”确实为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与发展带来了直接利益,可是,残忍的取胆方式不仅给黑熊个体造成难以诉说的生理苦痛,也给人类的道德伦理之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人类或许是时候驻足反省了,是时候放下危险的武器,为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家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