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破解物联网神话

物联网是当前各国政府都寄予很大希望的未来高增长领域,因而纷纷采取了各种激励和扶植政策。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产业专项规划,布局“十二五”期间物联网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学术界、产业界、地方政府和广大媒体对于物联网的期望和关注热度一浪高过一浪,物联网俨然已经成为整个ICT领域最耀眼的明星。然而,迄今为止,市场上似乎并没有真正发生什么巨变,三大运营商来自物联网的业务收入扣除视频监控业务后仅剩约3亿元,离人们的巨大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物联网的内涵、特征、市场、定位、策略和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做一次认真的梳理,这将有助于物联网下一步更加理性和务实地发展。

物联网非“网”

物联网泛指“物物相联之网”,是利用二维码标签、射频识别标签(RFID)、各类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需要指出的是,按照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对于泛在网(含物联网)的定义,泛在网(物联网)是指人和/或设备接入服务和通信的能力,即物联网不是网,或者说不是一个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一种架构在现有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和通信能力,强调的是应用层面上的智能应用。

在网络范畴方面,物联网可以理解为从现有网络向泛在边缘的拓展,即“公网/专网+传感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物联网主要涉及与电信网的通信接口、业务应用处理控制平台等, 并不涉及独立建网或大网改造问题。当然,为了适配某些高价值物联网应用,有可能需要对于网络本身进行一些优化和适配,仅此而已。

物联网与ITU-T正在定义规范的泛在网又是什么关系?从通信对象看,物联网强调物与物、物与人的通信;而泛在网还进一步包括了人与人的通信,内涵更加广泛。从另一个角度看,物联网实质上是泛在网要融合协同的一种网络工作模式,是泛在网络及信息化在行业应用角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可以看做是泛在网的一类具体表现形态。

物物相连的希望之光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在实践上,我们也期望它能够解决交通、电力和医疗等行业上的一些难题。以交通为例,全球每两秒就有一个人因交通事故受伤或致残,每50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车祸,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塞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80亿美元。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现实物理基础设施和虚拟信息基础设施的结合才有可能,而物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这种希望之光。

从通信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现有的通信行为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H2H)。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亿通信用户,即60多亿通信连接,离全球总人口数已经相差不远,发展空间有限。而物联网涉及的通信对象不仅是人,更多的是“物”,仅仅就目前涉及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而言,就至少有交通、教育、医疗、物流、能源、环保、制造、安全等行业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通信。目前的个人电子设备有电子书阅读器、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戏机、数码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类型,如果这些所谓的“物”都纳入到物联网的通信应用范畴,其可能涉及的潜在通信连接数可达数百亿,远高于现有的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连接数,这就为通信领域的扩展和企业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间。

考虑到物联网的潜在巨大通信连接数量和极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因而有人将物联网称之为继万维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变革的第三阶段,还有人将之称为大型机、PC机之后,互联网计算模式变革的第四阶段。

简言之,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黎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革命为大家开启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都对其未来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战略上的巨大市场潜力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有分量的市场收入,还需要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绝不能有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幻想和冲动。

三大特征 四大挑战

从大的方面来看,物联网行业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国家和政府驱动, 而非直接的市场驱动。面对世界经济的低迷,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引擎、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战略出发考虑,很多国家都给予物联网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第二个特征,是物联网产业链复杂而分散,不存在单一责任主体。物联网产业链上主要是薄利小众市场,专业性强、专业门槛高、集中度低、规模性差。

第三个特征,是标准化严重滞后。物联网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涉及行业多,涉及国内外标准组织多,涉及标准也多,仅RFID器件就有30个国际组织出具了250个标准,专业性、专有性太强,公众性和公用性较弱,标准化程度低,必要性弱。

物联网尽管拥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也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技术挑战。目前缺乏在统一框架内融合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理论、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其次,我国也不掌握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另外,传感器成本居高不下,80%以上靠进口芯片,可靠性差、安全性和隐私权值得担忧。最后,整体技术落后,例如落后的RFID单信道体制在某些应用领域需要升级换代。

第二方面是标准挑战。目前物联网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顶层技术架构设计,物联网标准涉及大量国际标准化组织,很难协调。

第三方面是市场挑战。当前物联网发展整体上处于萌芽阶段,产业链复杂而分散,主要是薄利小众市场,集中度低、不稳定、不成规模,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行业信息化程度低、门槛和壁垒高、高端难介入、低端收入微薄。再有,物联网商业模式复杂,运营商擅长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即一个用户、一个终端、一个账单,而物联网的本质是多点连接,且涉及终端范围广,数量巨大。

第四方面是社会挑战。说到底,物联网能否大发展,完全取决于它未来能否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进个人安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个人隐私带来负面影响乃至危害。

物联网的未来

鉴于以上十分复杂的因素,要预测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但大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

从时间维度看,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和支持力度,技术的进展,产业链的形成、协同和壮大。否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自生自灭的随机过程。

从空间维度看,物联网的渗透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能否为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文明的进步和有价值的变化,能否妥善解决社会和公众对于安全和私有性的关切。否则,只能受限于少数专业化行业市场应用,例如政务监管、交通、教育、电力、医疗、制造、环境、安全等,不大可能成为人们所期望的无所不包的巨大公共市场。

专家简介:韦乐平,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传送网、接入网、承载网、NGN/NGI和网络发展战略等。

物联网不是“网”,或者说不是一个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一种联网应用和通信能力,强调的是应用层面上的智能应用。

所谓“下一个万亿级服务市场”纯粹是一个“天上的馅饼”,可望而不可及,起码在可以想像得到的下一个10年,物联网绝不可能成为与传统电信业相匹敌的服务市场。

2010年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收入刨除视频监控业务后仅剩3亿元,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

背景

物联网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市场空间是决定物联网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引发当前物联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我们来详细辨析一下,物联网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首先引证几家咨询公司的预测数据:Alexander Resources预测,2010年全球物联网中的M2M市场规模为2700亿美元;法国IDATE的预测数据则是2200亿欧元。一个最“雷人”的、也是业界最常引用的重要数据,来自美国ITG公司在10年前组织的一场Forrester公司与哈佛大学Berkman中心研讨会的会议材料。该材料预测,全球2010年的物联网花费将接近3万亿美元,超过全球电信业的市场规模,从而提出可能出现继传统电信业之后下一个万亿级服务市场的预测。该报告甚至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是电信市场规模的30倍,从而可能达到60万亿美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显然,这样一个极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当前面临全球经济低迷形势的各国政府无疑是一剂难得的强心剂,具有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并因而催发了各国政府的巨大想像空间,纷纷出台与物联网相关的扶植政策。然而,且不说面对当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多变世界的发展,怎么能轻易以一个10年前的预测作为今天决策的依据?即便就其对2010年的所谓近3万亿美元花费的预测而言,也比其他咨询公司的预测数据至少高10倍,比2010年实际发生的1000亿美元的物联网市场空间更大了30倍!这样的预测误差,不仅大得完全不靠谱,而且简直近乎儿戏般的荒唐。

即便在这有限的1000亿美元物联网市场空间里,绝大部分花费也来自传感器或传感网市场,真正属于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市场规模仅数十亿美元而已,还不到整体的1%,绝对谈不上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更谈不上万亿级的市场空间。以中国为例:2010年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传感网和RFID上的服务收入约3亿元,是其整体业务收入的0.03%,即便算上中国电信“全球眼”等视频监视系统的业务收入,也只有30多亿元,只比其业务收入的0.3%多一点儿。如果进一步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结果可能更不乐观。

再退一步讲,物联网所追求的“数百亿的物与物连接”目标,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目前市场的状况判断,多数M2M类业务的平均月收入(ARPU值)远远低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收入,特别是手机通信业务的收入。要产生能与传统电信业务相提并论的收入,需要的物物连接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所谓的“下一个万亿级服务市场”纯粹是一个“天上的馅饼”,可望而不可及,起码在可以想像得到的下一个10年,物联网绝无可能成为与传统电信业相匹敌的服务市场。(文/韦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