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比较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知识、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等相关方面所持的主体性认识和观点。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并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类型与取向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中心”取向的多元信念系统是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总体特点。在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中主要存在五种类型的信念:知识型、结果型、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最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信念,能力型、兴趣型以及价值型信念的均分都高于知识型和结果型,说明不同类型高校教师都偏向“学生中心”的教学取向。但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中,知识型、结果型和兴趣型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教师更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而教学型大学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最后能否“学有所成”。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念;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2-0117-08

在已有的中外教师的比较研究中,亚洲教师特别是中国中小学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于“教师中心”,而西方教师相对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多为“学生中心”。那么,在中国高校教师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将通过所构建的《高校教师信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类型以及各信念类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我国大学教师信念的认识,为大学教师发展与相关改革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大学教师信念的类型与取向

(一)大学教师信念

教师信念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改革成败,国际上对教师信念研究的重视正日益凸显。我国学者通过中外相关研究比较发现西方学者较为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观念,而国内学者多强调的是教育理念层次的教师信念。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观念”一词。佩詹斯教授对已有的教师信念研究进行详细辨析后指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知识、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等相关方面所持有的主体性认识和观点。基于此定义,本研究中的“教师信念”主要是指教师在本专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教学内容、对自身的教、对学生的学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诠释。本研究暂不探讨教师信念与其教学行为的关系。

(二)大学教师信念的类型与取向

早期的大学教师信念研究都试图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信念,并确定这些教师信念的含义。1997年,基姆伯教授(David Kember)对大学教师信念中13篇有代表性的研究报告作了对比分析后指出:研究者们归纳出的各种各样的教师信念中有许多仅仅是冠名上的不同,研究中主要存在五种大学教师信念类型,即传递信息的教师信念、传递知识结构的教师信念、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师信念、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师信念以及促进学生观念转变的教师信念。按照教师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的差异,这五种大学教师信念类型的内在取向从强调“教师中心”向强调“学生中心”过渡。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基础与分析思路

在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借鉴相关大学教师信念问卷的基础上,为探究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笔者先通过访谈收集获得拟参与者关于教学的真实想法和具体陈述,然后把这些陈述作为问卷的主题和具体题项,最后是进行大量抽样来进行相关分析。为此,笔者在福建省某研究型大学、某教学型大学和某高职院校各选取了20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职称的教师进行访谈。通过相关院系的联系人,笔者发出了访谈邀请,共有77名教师表示愿意参加。根据尽量平衡教师的年龄、学科以及经历等原则,笔者在每所学校各选取了20名教师。结合基姆伯教授归纳出的关于大学教师信念研究的五个主要方面,笔者设计了15道问题的访问提纲,涉及五个主题:在教学时的教学目的,大学教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注重教授的内容,师生关系。

笔者通过“标识平面”法将教师对关于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的描述依据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顺序依次填写在“标识平面”中。访谈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主要有五类:知识型、结果型、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即传授知识型、面向职业型、发展能力型、发现兴趣型和促进成长型。前两种类型更偏重教师中心取向,后两种更偏向以学生中心为取向,能力型的教师信念居中。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高校教师信念调查问卷》,“教师信念”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包括52道题项。这52道题项涵盖了大学教师在访谈中反映出的五种教师信念类型。围绕着每一种教师信念类型,笔者都设计了7至10道题项,每道题项都是引用并改进教师在访谈中的原话设计的。例如,某一位教师在回答“您认为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有两个关于“兴趣型”的关键词:“旅行团的导游”和“快乐的兴趣之旅”。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师的原话进行改进设计成“教师应该像是一名导游,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个人的兴趣”。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自陈回答。在最后分数统计时,反向题反向计分。通过问卷的难度检测和在不同类型高校进行小规模的试测等过程,笔者编制出了针对高校教师信念的问卷。

(二)调查对象与分析过程

目前中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为学术型大学,即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l工程”大学为主体;第二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第三种为职业技术高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

由于大学教师工作自主性较强,相对于对学生群体以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调查,对大学教师的调查需要更多的准备联系和跟进工作才能展开较大范围的调查。考虑到对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尤其是联系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发放问卷的难度,本研究通过采用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放调查问卷,共联系到了福建省的1所研究型大学、2所教学型大学以及7所高职院校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作为研究群体。这些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其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研究型大学各院系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回收率63%)。在教学型大学各院系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回收率73%)。在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份297(回收率85%)。问卷经问卷填答情况检查筛选后,笔者利用SPSS 16.0进行分析:首先利用描述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类型与取向,同时通过相关分析考察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五种信念类型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差异。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1.问卷的信度

通过对“教师信念”问卷总体和五种类型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信度分析见表1。表l表明:不同类型教师问卷中五个分类型信念的信度以及总问卷的信度值都比较好,测验的分数是可靠的。

2.问卷的效度

结构效度分析是衡量问卷效度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笔者在问卷中假设了五种教师信念类型,所以我们采用“层面奇偶数题项加总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指定提取五个共同因子,然后考察验证各类型的奇数偶数加总是否会进入同一个共同因子。通过主成分法抽取因子和最大变异法(Varimx)转轴,其中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型大学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师问卷的KMO值分别为0.848、0.912和0.847,球形检验均非常显著,因此,我们所做的加总总因子分析有效。

通过因子分析,笔者发现三种类型高校教师问卷的知识型、结果型、能力型、兴趣型以及价值型信念的奇偶数题项的加总各属于五个共同因子中的一个,说明这十个加总可以划分到五个共同因子里,证实了关于五类教师信念的假设,并且证明了所编制的各题项可以准确地反映该类教师信念的特质。因此,该“大学教师信念”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结果分析

在已有相关研究中普遍认为中国教师信念更倾向于“教师中心”。因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作为分析的基础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师信念类型,其中高职院校教师相对倾向“教师中心”,教学型大学教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研究型大学教师相对倾向“学生中心”。我们通过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差异进行验证。

(一)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笔者首先对三种类型高校教师信念进行描述统计,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1.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由图1可知,研究型大学教师在五种教师信念类型的平均分均超过了3分,表明研究型大学教师存在多种信念。其中研究型大学教师认同最高的是能力导向,说明他们在五种信念类型中最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分最低的是知识导向,其次是结果导向,处于中间的是兴趣导向和价值导向。而该类型教师在能力导向、兴趣导向和价值导向型信念的平均分都接近或超过4分,说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信念偏向“学生中心”的取向。

为进一步考察研究型大学教师不同信念类型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nnan correlation analysis)进一步发现,研究型大学教师五种信念类型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各不相同(见表2)。在研究型大学教师中,显著不相关的信念类型是知识型一能力型,说明知识型和能力型是该类教师中较容易进行区分的两种信念类型;显著强相关的有:兴趣型-价值型、价值型-能力型、能力型-兴趣型,说明价值型、兴趣型与能力型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显著中等程度相关的有:结果型-知识型、结果型-兴趣型、结果型-价值型,说明该类型教师的结果型信念介于知识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之间;显著弱相关的是:知识型-兴趣型、知识型-价值型、结果型-能力型。这证明了研究型大学教师五种教师信念类型的相关顺序可以排列为:知识型、结果型、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

2.教学型大学教师信念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教学型大学教师在五种信念类型上的平均得分都超过3分,说明这五种信念类型在教学型大学教师群体中均存在。其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能力型信念,说明教学型大学教师最重视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等。平均得分次高的是价值型,兴趣型居中,平均得分最低的是知识型和结果型。而教学型大学教师在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信念的平均得分都超过了4分,可见教学型大学教师的信念整体取向也偏向“学生中心”,并且以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为主。

为了进一步考察教学型大学教师不同信念类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教学型大学教师五种信念类型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中可以发现,教学型大学教师五种信念类型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各不相同。其中显著强相关的有:知识型-结果型、结果型-兴趣型、结果型-价值型、能力型-兴趣型、能力型-价值型和兴趣型-价值型;显著中等相关的有:知识型-能力型、知识型-兴趣型、知识型-价值型和结果型-能力型。这说明在教学型大学教师信念中,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难以分割;而结果型是介于知识型、兴趣型和价值型之间的,相对而言它与知识型的关系要更加紧密一些,在这三种类型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知识型与能力型、兴趣型和价值型的关系就要稍弱一些,结果型与能力型的关系也要弱于结果型与其他几种类型的关系。但是总体而言,教学型大学教师信念的五种类型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均为强相关或中等相关,这表明五种信念类型之间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3.高职院校教师信念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1所示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存在多种信念类型。其中教师们认同最高的是能力导向的信念表述,说明高职院校教师信念首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信念类型符合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导向。得分最低的是知识导向,其次是结果导向,趋于中间的是兴趣导向和价值导向。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信念也是偏向于“学生中心”的信念取向。

为了进一步考察高职院校教师不同信念类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教师五种信念类型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高职院校教师五种信念类型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各不相同。其中显著强相关的有:能力型-价值型;这说明能力型和价值型这两种信念类型在高职院校教师信念系统中难以分割。显著中等相关的有:知识型-结果型、结果型-兴趣型、能力型-兴趣型、兴趣型-价值型,这说明在高职院校教师信念中,结果型是介于知识型与兴趣型之间的,相对而言它与知识型的关系要更加紧密一些;知识型与能力型、兴趣型以及价值型的关系就要稍弱一些,结果型与能力型的关系也要弱于结果型与其他几种类型的关系。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师信念的五种类型之间是逐步过渡的存在。

(二)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我们首先了解了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类型及其各种信念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通过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发现三种类型高校教师信念中,知识型、结果型和兴趣型教师信念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笔者通过Scheffo法进行事后比较检验。

从表5可见教学型大学教师的知识型信念强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教师,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知识型信念强于高职院校教师。这可能说明在教学型大学中的教师更加强调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教学型大学教师的结果型信念强于研究型大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果型信念强于研究型大学教师。相比于较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教师和教学型大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大学能“学有所成”,毕业后能找到较好的工作。高职院校教师的兴趣型信念强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教师。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可能会更加关注的是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基础之上再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下列排序,知识型信念: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结果型信念: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兴趣型信念: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教学型大学。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高校教师信念调查问卷》的发放,并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类型与取向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整体趋同

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整体上都呈现出偏向“学生中心”取向的多元的信念系统。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持有多种信念类型。其中,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型大学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型信念的均分都是最高,这可能说明了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心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问卷调查中这些高校的教师强调在帮助本、专科生获得现代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逐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在最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信念的同时,在能力型、兴趣型以及价值型类别上的均分都高于知识型和结果型。这说明不同类型高校教师都偏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向。

这一发现与笔者前面的假设不同,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从学校的宣传、教师教育培训到教师们自身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更新教学思想和理念。不论是教育方面的学术研究,或是教师培训中所介绍的教育思想,或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改政策等都积极倡导“学生中心”。在此影响下,中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信念中可能都有了较强的“学生”意识,注重从学生出发。第二,在此问卷分析的样本中,中国年轻教师的比例较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年轻教师的信念取向的特点。第三,此研究主要考察的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但希昂(schon)等研究者已经指出,教师的信念中往往具有两套信念,即“认为的”信念和“实践的”信念,因此,可能有些大学教师每谈及一些现代教学思想的时候口若悬河,但一接触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则下意识地沿袭传统的行为习惯。

(二)同中有异

1.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中的信念类型的相关程度不同。通过相关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这五种信念类型的相关关系基本上一致,即知识型和结果型信念的相关度高,能力型、兴趣型与价值型信念的相关性更高。在“知识型”和“结果型”的教师信念中,教师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类教师更倾向“教师中心”。强调“能力”、“兴趣”和“价值”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倾向于“学生中心”。但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在这五种信念类型的相关程度又不尽相同。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研究型大学教师知识型信念与结果型信念的联系紧密,能力型信念与兴趣型和价值型的关系更加紧密,而教学型大学的教师更加强调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其能力、兴趣和价值相联系。说明教学型大学教师结果型信念的“教师一学生互动”的中间型特点更加明显。高职院校教师更偏向“学生中心”取向的能力信念、兴趣型信念和价值型信念。

2.研究假设中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师可能更偏向“学生中心”,高职院校教师可能更偏向“教师中心”,而教学型大学教师处于居中位置。但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的比较我们发现:可能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反而更加强调学生的兴趣。而教学型大学教师则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能掌握一定的应聘和考试技能等,在大学学习之后能找到较好的工作。

当然,本研究取样主要以福建省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为比较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推论可能会受到学校的限制。因此,结论是否具有推广性,还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调查更多大学教师。目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正继续拓展此比较研究,并开始对福建省外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信念进行调查。

(调查得到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陈静老师和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蠡老师的帮助,深表谢忱)

[责任编辑:蔡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