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对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卧床,抬高患肢,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80mg,每日1次。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血管彩超检查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关键词】 低分子肝钠;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0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20-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上肢和一些特殊部位,如肠系膜静脉、深静脉血栓是少见的,在DVT构成比<10.0%[1],据统计,美国DVT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的超过20万,大于80岁的DVT发病率为10.7%[2],一半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都和DVT相关,DVT如未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引起患肢肿胀、溃疡和坏疽,甚至发生肺栓塞,为减少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的机率,对患者进行及时防治

就十分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前瞻、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3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患者下肢DVT的防治效果。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证实。入选患者均无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者;无孕妇;无出血倾向者。其中各种术后发病者39例,产后5例,长期卧床7例,肿瘤5例,不明原因4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9-79岁,平均40岁。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8-80岁,平均3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适用症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治疗已形成的急性深静脉血栓。

1.3 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卧床休息,提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离床面20-30cm,膝关节安置于5°-10°微屈位,床脚提高30°。保持大便通畅。开始起床后应穿无压差的长筒弹力袜。对照组:用前列腺素E1注射剂0.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试验组:低分子肝素组5000U,每12小时1次。所有病例均配合以对症支持和原发病治疗,10d为1疗程。

1.4 观察内容及检测指标

1.4.1 临床检查

每日检查以下内容:

1.4.1.1 临床疗效 除调查患者主观症状外,行肢体周径差:双下肢膝上(骸骨上)15cm和膝下(館骨下)15cm处周径测量,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正常人双侧肢体周径差低于1cm。

1.4.1.2 并发症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略血等肺栓塞表现,并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表现。

1.4.1.3 不良反应 复查尿常规、大便潜血等指标,用药期有无过敏、皮肤點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等。

1.4.2 兩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对比血管彩超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退,两侧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差<0.5cm,活动后下肢无胀痛,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大部分再通。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两侧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差<2.0cm,彩色多普勒显示静脉部分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无效:患肢肿胀未消退,两侧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差>2.0cm,彩色多普勒未见静脉血管再通。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指数变化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1。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对3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DVT进行疗效评价,与静点前腺素E1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并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作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揭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及扩大。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证实了药物的安全性。曾有文献报道,对于无肺动脉高压的小块肺栓塞溶栓风险大于获益,抗凝治疗可作为首选[3]。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并发肺栓塞,立即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治愈。从中提示低分子肝素治疗DVT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并治疗肺栓塞。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在防治DVT方面临床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White RH.The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3,107(23suppl l):14-18.

[2] Ho WK,Hankey GJ,Eikelboom JW.The incidence of venousthrombo-embolism:a prospective,community-based study inPerth,Western Ausstralia[J].Med J Aust,2008,189(3):144-147.

[3] 许俊堂,翁心植.急性肺栓塞的溶栓疗法.中华内科杂志,1999,38(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