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文/姜杏英(南昌市进贤县审计局)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依旧处于初始阶段,审计方式上改变不大,高层次的审计信息化并未实现大规模的推进。因此,审计部门应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引进专业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根据信息化要求及时对审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提升数据处理水平,为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处理的数据量较大,数据梳理的实效性较为重要,数据的形态较为多样,同时数据处理的价值密度较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必然对审计环境产生影响,审计工作过程中会面临更多新型的数据形式。审计信息化管理是在大数据信息基础上,及时挖掘企业的经营管理数据,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控、监督,及时出具审计报告[1]。审计的信息化管控主要有信息系统审计,即通过信息系统评价审计的真实性,改善内部的风险;
计算机辅助审计即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创新了内部审计的方式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中主要是进行手工查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范围越来越大,如果还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则难以将新的数据纳入审计的范围之中,难以对审计部门发展提出有效数据支持。企业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构建数据信息化处理模型,审计信息化网络处理方式可以保障企业审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避免人为处理带来的错误,同时也对传统的审计处理方式进行弥补,创新了内部审计的方式。

(二)推进数据处理的高效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较高,审计数据为企业管理者对发展运营的分析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传统的审计数据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对于较为复杂、繁复的数据难以保障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信息化处理方式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灵活处理,数据的存储以及调用十分方便。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潜在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

(三)更新了审计数据的存在方式

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的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数据信息通常以凭证、报表或现金等形式存在,虽然较为公正客观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信息的存放以及移动的成本较高,难以进行高效、便捷、及时的处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存放成本更低,获取途径更加便捷,数据以各种方式,如书面、音频等形式出现,改进了审计数据的存在方式[2]。

(一)审计信息化理念以及组织模式滞后

目前很多审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会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但是企业管理者对审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实际应用中重在对设施硬件的投入上,将审计信息化仅仅定位为“电子化”,改变传统的审计管理模式,忽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过滤、筛选、判断等应用。同时审计部门内部信息化人才不足,导致在审计数据的信息化分析,数据挖掘、评价等方面作用未能有效发挥[3]。

(二)审计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大数据时代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在数据的存储、分析、采集、挖掘等方面的作用,但是目前各级各地在审计数据的平台建设方面发展水平并不完善。一方面,部分地方审计部门并未建立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审计数据的分散性较大,很多部门建立的数据分析模型针对性较强,难以及时挖掘数据中的隐含信息,导致数据的闲置情况严重。另一方面,现在一些部门建立的数据库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审计部门在进行数据采集过程中大多收集结构化财务数据,对于非结构化财务数据的采集有一定困难,导致数据的分散性较强,各个审计部门之间会形成信息孤岛[4]。

(三)缺乏专业的审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对信息化建设加强了管理,但是没有获得良好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在自身技能提升的同时忽视审计业务能力提升,只注重硬件信息技术的提高。

一是部分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职能能否发挥的重要因素,并不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审计工作管理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不可替代作用”,即在经济发展中审计工作会出现各种新问题,如金融风险防控专项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资产审计等,各种审计项目如果离开信息化平台难以开展,但是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这种重要性认识,审计人员难以进一步钻研审计信息化业务[5]。

二是审计信息化发展需要配备各种软硬件系统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政府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数据时代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应当精通大数据等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知识,在审计队伍中精通数据分析、存储的人才较少,大多数基层机构的审计人员年龄较大,大多是会计、审计出身,在知识结构上较为单一,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预算审计过程中难以利用有效的技术进行分析,导致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不足。

(四)大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缓慢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各个审计机关单位都致力于审计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由于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出自不同的软件公司,如金蝶、用友等,各审计单位的审计平台数据难以对接到审计分析平台,不利于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此外,部分审计部门虽然有完善的审计接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各个数据库平台中审计数据生成各不相同,这导致在审计数据采集中还需要进一步转换,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各个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平台与其他政府部门数据平台之间数据开发的差异性大,这会因为数据差异化带来信息孤岛情况,不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数据库数据信息未得到有效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数据处理的密度较低,要想有效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效用,审计部门应当提高对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的挖掘能力,审计部门需要建立更健全的审计体系提高数据处理水平,但是目前很多审计部门在数据处理中依旧存在大量的冗余数据,审计信息化管控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分类、汇总上,对于深度的分析处理难以实现,限制了审计信息化效用。

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部门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提高自身的运转,因此数据资源的充足性可以保障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或体制等因素限制,审计部门审计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主要是在现有审计运行机制下各种信息仅仅在部门内部流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传输难以实现,导致审计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同时在大数据技术下审计分析对数据规模的要求较大,数据资源的匮乏会影响审计数据相关性分析。目前各系统运用的数据存储软件不相同,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较为困难,不利于原始审计数据的积累。

(一)创新理念,推进大数据审计信息化思想

审计部门要想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应当加快转变人员的思维方式,树立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思想。

首先,在传统审计模式管理下较为重视数据的精确性分析,由于信息化的不普及,数据资源较为匮乏,数据分析结果偏差较小,审计风险较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较为繁杂、庞大,这要求审计人员要降低对精确性的要求,提高对混杂数据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其中的运行逻辑错误地方,挖掘本质并在数据处理中找出切入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

其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下主要将审计项目划到相关科室进行单独处理,在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工模式提出新要求,要加强审计系统的内外部之间的合作。审计部门应充分树立全局性意识,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对相关数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例如,对社保基金进行审计,在审计审查中会涉及多个部门,有财税部、社保部、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审计工作开展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因此审计部门要摆脱传统审计工作狭隘思维,树立合作意识。

(二)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基础

为了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实现,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加大审计信息系统的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提高审计信息化平台的适应性以及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此外,在审计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审计部门还应当做好审计系统平台运行的维护,保证其安全性,定期进行系统的防护,避免外来风险。审计部门可以制订相关的权利分配制度,保障审计业务中各方的责任,建设系统权限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系统的监控设施,在数据发生风险时可以及时得到风险警示,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三)加强审计人员信息化素质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收集加工等流程都要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例如,在政府审计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系统的普及逐渐取代了纸质数据的处理,审计部门更加关注信息系统内控的有效性,这同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第一,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人员要加强大数据技术与审计的交叉学习,审计人员要顺应时代发展,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审计方法流程,能有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

第二,提高对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加工处理的能力。大数据时代审计部门面临的除了结构性数据,还有非结构性数据,在审计单位中这些数据大都以电子形式存在,因此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的采集以及加工能力。在信息采集中,要明确把握审计目标以及数据采集的范围以及重点,在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相关数据的采集;
在数据的收集、转化、分类基础上,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数据库技术,学会利用分布式进行数据的分析汇总[6]。同时要学会构建审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构建模型明确审计单位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单位审计运行规律,从运行异常的数据中及时确认隐藏内容,减少风险发生。

第三,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审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因此新时代审计人员要学会信息系统有效性的测评。审计人员在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要充分了解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以及审计单位对应模块,检测内部控制过程是否科学有效。

(四)打造大数据审计管理平台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平台的建设是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在审计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存在困难,会导致信息的闲置浪费。

审计部门需要解决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可以加强大数据技术的研发能力,将大量简单易用的数据分析工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使得信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审计部门需要与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在审计证据的采集过程中,审计信息平台可以与这些部门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例如,湖北省审计厅充分意识到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在“金审工程”基础上建立“一大网络,三大中心,六大系统”,实现了审计的数据化管理。一大网络指在政府部门以及审计机关建立的电子政务外网,三大中心即审计交换中心、审计数据中心以及数据备份中心;
六大系统是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审计结果分析系统、网上审计软件以及运行风险电子监控系统,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数据服务平台。

(五)完善现有审计数据的良性系统

由于我国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审计信息的分散性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规模体系保障数据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转,因此要从制度以及技术上对原始数据的积累建立保障。

一是审计部门要加强数据积累的技术保障,对系统内已有的数据进行盘活或者对系统外部数据进行整合。由于长期以来各个审计部门内部各层级之间系统差异化较大,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可以实现各系统层级之间的衔接,保障系统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审计部门可以对财税、金融等重点部门进行对接,建立管理模块实现对审计系统外部单位的业务跟踪,进行持续性的审计监督。

二是建立有利于数据积累的保障机制,审计部门在进行数据采集过程中会涉及各个部门、行业、学科领域等,因此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中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部门的合作。审计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根据大数据时代特点完善审计工作流程,根据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保障不同部门以及信息系统的衔接,实现审计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三是在审计数据积累过程中要做好完全防范工作,如果审计部门信息泄露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审计部门可信度,在信息安全上可以从软件以及硬件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硬件设施上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的丢失;
同时还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加大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罚,保障审计信息安全。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将大数据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审计工作领域可以更好完成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推进审计工作内容以及形式的变化,重新构建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提高审计的实效性,从传统的审计管理向动态性以及持续性转变。因此企业应当明确审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审计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以及素质的培养,提高企业审计管理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信息系统部门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加油站服务指南(2022年6期)2022-07-28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哈尔滨轴承(2022年1期)2022-05-23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廉政瞭望(2019年4期)2019-05-27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5期)2016-04-09基于ADC法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现代计算机(2016年11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