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蔫淘”爱读书的孩子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方名早年参加工人运动,转战各地,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但在1952年“三反”运动期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家庭境况突发变故对王小波后来的成长与人生影响很大,使他很早就会冷眼观世界,深沉思人生。性格内向、喜欢读书的他,被二姐王征形容成一个“蔫淘”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思考使得王小波产生了创造性表达的愿望。

1966年14岁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小波又不得不面对一种畸形的社会现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他的《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1968年16岁加入云南兵团,也成为一段独特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19岁的王小波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这又让他见识了另一种生活,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特殊背景以及身心疲惫的贫乏生活,这个从小就善于思考的少年更加深沉了,他痛苦地思索、咀嚼着人生的况味,于是诞生了一系列作品。

黎明到来之前

人生经历总是变化莫测的,机会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973年,21岁的王小波返城当了工人,这使他的生活有了转机,但黎明尚未到来,这段生活他仍苦苦地忍耐着、追求着,《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就是这段经历的凝缩。

直到1978年5月,他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和许多身心饥渴的青年一样,迎来了“文革”之后第一次自由报名参加高考的机会,而且如愿以偿地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从此他这一孤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队伍。入学后,他如鱼得水,一方面在本专业内翱翔,另一方面又在文学天地放飞。在专业方面,他本科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后又于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读研,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在这段求学与教书期间,王小波的创作从未间断过,读本科时他就在《读书》杂志发表过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并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同时也没停止过观察与思考。在美留学期间,他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均可以看到。

王小波的写作逐渐走向高潮。1989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随后,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鼓励极大,他的获奖感言是“工作·使命·信心”。

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1992年9月,王小波正式辞去教职,从此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他终于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独特的心灵得以放飞。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刚刚结束“文革”的动乱,对于一般知识青年来说,能读大学、有份稳定的工作简直就是天堂了,更何况如王小波已经具备了高学位和拥有好工作。然而,王小波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理想:“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又是多么不易的事情,幸运的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给了他莫大的支持。李银河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与王小波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他们相识于王小波的作品,婚后李银河以最深的理解和感情支持着他的事业与追求,王小波辞去工作后,他们的经济开支都是靠她的收入维持的。不仅如此,原本大家闺秀的她也承包了全部的家务,有时李银河回了娘家遥控王小波在冰箱里找吃的,家人说她太宠他,她的回答是“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

当然他也是最懂她的人。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权主义倡导者,同性恋研究者,李银河很多时候是会受到舆论的误解的,但王小波理解还经常帮助她做调查。而小波的许多作品也都是李银河帮助整理出版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天地,心灵才得以自由。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王小波写出了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992年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他开始写作电影剧本《东宫·西宫》。1993年,王小波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到1994年 7月,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出版。1995年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6年 10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亦出版。然而难以预料的是1997年 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仅45岁。也是这个4月,《东宫·西宫》剧本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至此小波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

王小波去世后,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他用浪漫骑士的仗义、行吟诗人的热诚以及自由思想者的睿智凝结而成了独特的生命。

王小波以他短暂的生命历程却思考了恒久的人生问题,他立足现实当代,观照历史未来,以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表达了他的思维成果,这些成果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就是人类应该如何智慧地生存。他痛苦地看到中国文化观念和现实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使求知和求真的科学活动始终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权力统摄、意识形态禁锢、道德规约等多管齐下,文化不断走向歧途。

比如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

他描写爱情也是用一种荒诞的笔法,他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这些小说中爱情的价值,就在于揭示革命集体道德主义对人性的遮蔽。他笔下的“性”,虽有大胆直白的描写,却不指涉颓废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价值伦理。

王小波作品给人们的启示是对道德与知识的判定:他认为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也是片面的,是有害的,同样也必然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他说:“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而他一生都遵循他的倡导,“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