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方案修订、“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的“评学、评教”制度建设作为措施和保障。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07-02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由于培养趋同,缺乏特色,因此就没有竞争力。与综合大学、财经类院校相比,工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避免趋同?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增强就业的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紧迫、很现实而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我院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进行普通工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其一是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通用性和创新性)与中等职业教育(操作应用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应用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加以区分;其二是将普通工科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以及重点工科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实行差别定位,以便进行“异质化”培养;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工科相关专业的产品、技术发展和工艺流程,富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具有发现、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门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准确定位普通工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本研究重在解决人才培养特色问题,以形成普通工科院校经管专业毕业生独特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与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与工科专业复合”和“强化实践”三个办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创业教育”特色。一是在2000—2004年CCPP(加拿大人力资源开发署项目)合作过程中,全面了解了加拿大的创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并在本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分七期共为大连市培训下岗职工近300人,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二是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各专业都开设了《创业训练》实践课程,在为期两周的实践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针对一个创业项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创业计划书,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日后就业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了一支创业师资队伍,创业实践得到辽宁省教育厅的重视,已在全省推广我校的办学经验;负责该方向的教师受邀在国内30多所院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报告,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多名教师作为大连YBC(国家青年创业计划)导师,活跃在帮扶大连青年创业的项目活动中。我校创业团队在名校云集的2008年YESPLAN—诺基亚杯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2009年又获得了该项赛事的银奖,学校获得了“创业示范高校”称号并获批“KAB创业俱乐部”。“与工科专业复合”特色。以《普通工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省教改项目为依托,在2008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增加了《现代工业技术概论》、《电工与电子技术》、《纺织品商品学》、《食品工艺学》、《机电商品学》、《包装材料学》等与工科专业复合的理论课程以及《金工实习》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拓展了经管专业学生的视野,对工科的工程技术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其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从而逐步形成了普通工科院校与重点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以及财经类院校经管人才培养的差别化优势。“强化实践”特色。在2008年培养方案修订时,精练了理论学时,加大了实践学时的比例(课内实验/模拟、实验/模拟课、集中实践环节)。学院已经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近20家,除了在集中性实践环节深入基地外,每年假期还通过选拔、面试选送学生到基地实习、锻炼,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增强实践经验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二、围绕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

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进校交流和到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重点突出“强化实践”、“与工科专业复合”和“创业教育”这三个特色对6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组建了由本校专家、外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方案的论证和制定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了四个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学科基础平台打通,夯实基础,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和创新意识,能基本胜任各类经济管理岗位。专业平台按照专业设置体现社会需求的柔性方向,充分体现专业能力,突出展示特色与优势。实践平台按实验中心各个模块设置,专业打通,与企业接轨,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平台通过设立各类比赛、参与导师科研的方式加强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2.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并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精练了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的比例(课内实验/模拟、实验/模拟课、集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周增加了8周,实验学时也增加了80学时左右,增加了学年论文、专业调查、ERP实习等新的实践环节,增设工科相关专业的概论性课程和金工实习。

3.调整教学进程。在第7学期第10周(10月底左右)结束所有课程教学任务,在第7学期剩下近10周时间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加强考核,保证质量),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考研和参加社会实践。

4.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如设置小企业创业实习、经营模拟大赛(ERP、GMC、BPG、金融投资模拟)、市场调研、参与老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探索“多证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技术应用类课程(工科类专业)和实务类课程(文科类专业),而且还要包括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价值取向,加强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1]。学生如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会计从业资格、跟单员等职业认证资格等考试,可以计算创新学分(学生四年需完成10个创新学分)。

三、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在与行业和企业的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成立了由高校教授、政府官员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扩大了专业建设的开放度,同时与企业共建了多个实践教育中心,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放在企业进行。另外,在校内大力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目前学院已经开展的模拟实践教学内容有ERP实务课程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物流管理实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习、战略管理模拟、会计实务模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模拟、小企业创业实习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由实习、实验、毕业环节和综合实践等四个维度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主张加强与企业、行业、基础教育的合作,探索针对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2]。而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状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聘请企业界拥有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成功校友进校,通过做兼职导师、举办论坛、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进行专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励志教育;另一方面,有计划派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充实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使更多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

五、建立科学的“评学、评教”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引领师生的教学行为[3]。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建立健全以“应用转化”和“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习绩效评价制度[4]。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评教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在评职、分级、聘任和考核的指标设计中综合考虑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含教改立项、课程建设、教改论文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术论文和著作、科研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其中教学方面所占权重在60%以上。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应重点考察教师的知识传递和转化能力,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将教师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就业市场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二是在教师的科学研究方面,在评价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评价应用性科研成果[5]。另外,除了评价易于观测的这些指标之外,我们一直认为“育人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书更重要”,但很难评价,目前正在考虑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即在入学时每位教师所分配和指导的学生的难度系数相当,评价大四毕业时或更长的时间后学生的发展差异,以此来评价教师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评价。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的现象,我们采用了“增设综合性评价项目和加大过程评价权重”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业训练、社会调查等综合性评价项目来客观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采用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等方式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灵活考核方式,必修课平时成绩一般掌握在50%以内,选修课因课程性质不同,可以完全采用过程考核这种方式,由任课教师掌握,但必须有严格、规范的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并需留存过程考核材料。

六、结论

在多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大潮下,普通工科院校中的经管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同类专业相比,面临最严峻的现实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特色,就业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差异化”培养目标的确定入手,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并形成竞争优势;围绕培养目标与特色适时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评学、评教”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66-69.

[2]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20-22.

[3]常汉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55-57.

[4]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0-47.

[5]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1-103.

基金项目:“十二五”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基于能力培养的普通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GHYB11004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11YJA880095)

作者简介:张凤海(1971-),男,辽宁岫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成长?摇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