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19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非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9月于笔者所在单位进行治疗的19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从用药、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对高危孕产妇、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可有效预防妇产科术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妇产科术后、产妇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若认识不足、处理不及时,可继发肺栓塞,患者将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据统计,其妇产科术后、产后总发生率为1%。笔者所在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2000年1月~2010年9月对19例术后、产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9例,年龄22~44岁,平均30岁,剖宫产术后发病者9例,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发病者4例,自然分娩后发病者6例。发病时间为术后、产后4~10 d。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患侧肢体周径比健侧长3~9 cm。站立行走时肢体肿胀加重,患者皮肤颜色暗紫,温度升高。本组病例有11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6例彩超检查提示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静脉发病者12例,右下肢深静脉发病者5例。1例孕足月剖宫产后术后第3天下床活动时突然胸闷、呼吸困难、晕厥,考虑肺栓塞,立即抢救,无效死亡。1例宫颈癌根治术后3天下床活动时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尖叫、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到,抢救无效死亡。此2例均尸检报告:肺栓塞。

1.2治疗方法

1.2.1溶栓治疗本组患者6例,用尿激酶50万U/d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连用5 d。检测PT、APTT、FIB等指标,其对照值不超过1倍。同时配合下肢空气波压治疗,对双下肢进行间隙性气囊压迫,增强下肢静脉的血液速度,加快静脉纤维蛋白溶解。

1.2.2抗凝治疗本组患者11例,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钙和法华林抗凝治疗。肝素首次剂量80 U/kg静脉注射,继以18 U/(kg•h)静脉滴注,维持浓度40 U/min。肝素使用最初24 h,每6~8 h进行凝血活酶检查,根据凝血活酶调整用量,使凝血活酶达到并维持正常值的1.5~3倍。病情稳定者持续用药7~10 d,其间隔日检查凝血活酶。低分子肝素钙1 mg/kg,每12 h一次,皮下注射,持续用药5 d。停用肝素后第1天口服法华林10~15 mg,第2天口服5 mg,以后应用每天2.5 mg维持量。所有患者均抬高患肢20°~35°,注意肢体保暖,防止刺激。将50%硫酸镁溶液加热50 ℃~60 ℃,用毛巾浸透包绕患肢一周,每天4~6次,每次15~30 min。抗凝剂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全身皮肤和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恶露的多少,必要时立即停药,急查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调整抗凝剂的剂量。

2结果

本组患者中15例经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例患者患侧肢体轻度肿胀,1例转血管外科手术取栓。所有患者经后期随访4~6个月疗效显著。

3讨论

3.1妇产科产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1)妊娠过程中及产后过度食用油腻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而少于运动。术前、术后禁食时间长造成血液浓缩。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致使血液粘滞度增加。术中麻醉剂的应用致外周血管扩张,而术后患者惧怕疼痛不愿活动致血流减慢。产后的特殊因素如妊娠、激素水平变化致生理性各项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致血流减慢、血液瘀滞、血液粘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难产等并发症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妇科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大、创面大。术中直接损伤及过度牵拉血管的间接损伤均可致血管内膜受损。术后下肢输液、化疗药物的刺激均使血管内膜受损加重;(3)妇科巨大肿瘤、妊娠的子宫对盆腔血管的挤压也可致血流减慢。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内膜受损、血流缓慢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上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更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3.2妇产科产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1)加强宣教,指导产妇合理营养和康复锻炼。产后饮食要多样化、合理补充水分,防止大量出汗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指导产后、术后早期活动,6 h内协助其在床上进行足趾、踝关节伸屈的被动运动,腿部肌肉局部按摩。指导其两小腿腓肠肌的舒缩活动,双下肢的伸、屈、抬等运动。每2 h一次,每次3~5 min。术后导尿管拔出时间由传统的72 h改为12~24 h,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流速度;(2)筛查术后、孕期高危人群。对检查血液粘稠度高、凝血机制异常,有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倾向者常规使用外来性充气压迫(EPC),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放气使小腿间歇性受压,从而使静脉血流产生搏动度,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EPC无创性、安全可靠、无任何并发症;(3)药物介入预防。主要是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上应用的方法有:①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高危性小,是首选药物。低分子肝素5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②右旋糖酐70和右旋糖肝40,500 ml/d,连用3 d。③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潘生丁25 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 mg,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良好。

3.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聚等综合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肺栓塞症状,昏厥是肺栓塞较常见症状,常提示病情危重[1]。早期发现肺栓塞,及时正确诊治,减少误诊是提高肺栓塞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目前,抗凝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新的口服抗凝药方面,包括口服抗凝血酶和口服抗Xa药物,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物仍是香豆素[2]。手术取栓的目的是防止静脉性坏死,挽救肢体,为进一步恢复治疗争取机会,恢复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涛,海波.晕厥为首要表现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山西医科大学报,2005,36(1):87-88.

[2]赵永强.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043:14.

【收稿日期】2011-03-22

(本文编辑: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