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对肝静脉内流动的微粒物检出提示早期肺栓塞的风险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与三支肝静脉发现微小颗粒,提示肺栓塞的风险性。方法 应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黑白二维超声诊断仪,对三支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内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着重观察血液中是否有流动的颗粒物被发现,随访10~20年。结果 25例检查中,阳性18例,阳性率72%。结论 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诊断仪发现肝内三支静脉有小颗粒物流动,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从而做好提前预防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腔静脉;三支肝静脉;仪器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c)-0175-02

肝静脉微粒子时诱发肺栓塞的重大隐患,肝静脉的血流收集于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液,由于肝脏代谢的异常。导致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分解的异常,从而反映在肝静脉血流之血流动力学及血流成分的异常变化。该研究选择1993年9月—2011年9月收治患者130例通过检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信号和内部成份的异常,探讨下腔静脉与三支肝静脉发现微小颗粒,提示肺栓塞的风险性,为临床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30例,男性98例,女性32例。年龄42-73岁,年均年龄54+10岁,临床所见:呼吸困难、时有晕厥、烦操不安、咯血、咳嗽、心悸。

1.2 仪器与方法

岛津32B超声诊断仪、东芝220A型超声诊断仪、迈瑞DC-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 ,检查方法:在检测中要求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和右侧卧位。在腹部常规检查中,探头采取多切面和多方向扫查。首先要观察肝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实质是否均匀,门静脉、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内径大小,内部血液有无散在较强回声颗粒流动或返流声像图,多普勒观察血流速度及血流频谱的变化情况有无异常。

2 结果

在检查中发现,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肝大,下腔静脉增宽;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及左主动脉内径未见异常。肺动脉伴、厚度、开放幅度未见异常。M型示:肺动脉瓣后叶呈“W”形收缩中期半关闭征象。。彩色多普勒:肺动脉瓣少量反流。三尖瓣瓣厚度、弹性、开放幅度未见异常,收缩期可见关闭不全间隙,二尖瓣、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瓣膜厚度、弹性、开放幅度未见异常。

在肺栓塞发生早期肝静脉声像图特征:肝脏形态饱满三支肝静脉明显扩张,肝静脉内径>1.0 cm,正常的三相波消失,仅见连续性的低平频谱,管内流动的血液中可见散在的微小颗粒,大小在0.1 mm以下,呈较强回声光点。随呼吸在静脉管内流动返流,血流速度增加呈双期,部分腹腔局限可见少量液性回声,可见门静脉变细,血流速减低。

3 讨论

二维超声受患者者腹水、肥胖、气体等因素影响会对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管腔及内部血液结构显示;而CDFI受扫查角度、深度或脉冲重复频率的影响,对与声速垂直、位置深或低速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也缺乏敏感性,这在理论上限制了常规超声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内微粒物检出的诊断能力。

血液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而活化或发生凋亡后,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由胞膜内层进入外层,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状结构而脱落,形成所谓的“微粒”。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逆转的频谱表现为二次往返的低速小波,收缩期波成正向血流。

引起肺栓塞的血栓源汇下腔静脉、上腔静脉与右心腔,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如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下肢远端深静脉,来源于盆腔静脉丛的血栓。在肺动脉中发生的血栓有单一部位,也有多部位的,经病理检查发现多部位或双侧性的血栓栓塞更常见。

在肝静脉可见微小颗粒实际是下腔静脉内将形成的血栓,随超声仪器分辨率的逐渐提高,可较早发现肝静脉、下腔静脉内的更微小的血栓,从而提供给临床可能诱发的肺栓塞的风险率,提前治疗,减轻患者的经济损失和预防发病的可能性。

诱发的因素分强易患、弱易患、中等易患3类因素: ①强易患因素,引起静脉血栓栓塞易患因素、骨折后、髋或膝关节置换后、普外科大手术后、大创伤后、脊柱损伤后;②弱易患因素:卧床时间一般>3 d、长时间坐着不动、年龄较大、有腹腔镜手术病史、身体肥胖、怀孕分娩前、下肢静脉曲张;③中等易患因素,使用膝关节镜手术后、在中心静脉血管放管后、化疗后、有慢性心衰或呼衰、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有恶性肿瘤存在、经常口服避孕药病史、有中风发作过、在怀孕分娩后、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血栓形成倾向。

血栓形成的实验室分析,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有阻止血液在心血管内凝固的功能。 活化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很重要的因素是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的皮下胶原。内皮下的凝血酶敏感蛋白(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生成)也可和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等大分子结合,从而使血细胞粘着在暴露的血管壁上。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纤维连接蛋白也有助于血液细胞、纤维蛋白原和血管壁粘连。然而血小板的活化才是触发凝血过程的核心。凝血酶、胶原、ADP和凝血恶烷A2等能使血小板激活,当内皮损伤后,与血小板接触的胶原是首先激活血小板的物质,继而被启动的凝血链锁反应生成凝血酶,并且继续地被活化的血小板又不断释出ADP和血栓素A2,血小板随血流在局部不断地被激活。起始粘集是通过释放反应所释出的ADP开始的,形成的血小板粘集堆在ADP量少的情况下是可复性的,即粘集成堆的血小板可随加速的血流散开,但随着愈粘集愈多的血小板,释放出更多的ADP,成为不可复性粘集堆逐。血小板活化时所生成的血栓素A2是促成不可复性粘集的另一因子,后者既能使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又有强大的促粘集性。凝血酶、ADP、血栓素A2在胶原和组织因子分别激活凝血因子Ⅻ(内途径)和Ⅶ(外途径)、凝血反应的产物凝血酶形成后,共同使血小板粘集堆变为持久性。因为胶原暴露局部形成持久性血小板粘集堆是血栓形成的开始,因此血栓多见于结节性多动脉炎、静脉内膜炎、风湿性和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等病变的心血管内膜(壁)上。

如果在肝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发现微小颗粒,应当在下腔静脉内植入滤器,可以用来提前阻止肺栓塞的形成,为后期治疗提供了合理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柳志红.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诊断策略-解读《2008ESC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2009(1):10-12.

(收稿日期: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