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 要: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秀山自治县在后扶贫时代,村级如何抓好党的建设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就成了新时代硬课题。调研文章从提振乡村组织活力,提振乡村人才活力,推动乡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级党建;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为深入了解秀山自治县村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情况,我们深入乡村一线,以座谈交流、现场学习、干部访谈等方式,分别对县内的隘口屯堡村、清溪永进居委会、涌洞川河村、平凯矮坳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探索,发现当前村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结合当地县域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村级经验探索

(一)书记示范带头推进乡村振兴

平凯街道矮坳村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坚持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引领发展为主线,着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村支部书记带头落实值班制、走访群众等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认可。目前,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发扬实干精神,着力改善了全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培育了“花花视界”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二)本土人才回引带动产业发展

隘口镇屯堡村成功吸引外出经商能人回村参与茶叶产业发展,规范化运营起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屯堡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定了社员代表大会、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吸收社员368名。通过召开社员大会公开选出了理事长、监事长、理事和监事。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全村新垦土地1600亩,种植茶叶800亩,闲置土地发展订单农业(南瓜)700余亩。

(三)后备人才储备改善组织结构。

涌洞乡川河村严格落实党员吸纳原则,采取传帮带方式,着重把青年农民、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回引本土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积极发展为村级后备干部。目前,全村共有年轻党员7名(占比33%),支委会平均年龄不到40岁,逐步实现了党员年轻化,改善了人才结构。

(四)非公经济组织带动群众增收。

清溪镇永进居委会依托明锐达运动器材有限公司、辛家老店豆制品公司等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探索开展“传、帮、创”活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实施关爱帮扶行动,带领员工、周边村民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组织支持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1.组织建设滞后。一是党组织威信不足。当前,村级集体与群众的纽带不牢,群众对党组织的依存度和认同感不高,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班子缺乏战斗力。根据近期督查情况显示,我县一部分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有的村支两委内部不团结,党建工作推进有差距。三是政治功能弱化。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上不够有力,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和贯彻党的决策决定不及时,开展组织生活不严肃。在党建带群建、民间团体和协会组织引领等方面手段有限,引导效果较差。

2.制度机制落后。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村简单满足于土地租金、短期务工等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股份收入的考虑不充分,甚至存在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发展产业的现象。二是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村项目资金长期闲置,未能合理运用,资金效益偏低。如扶贫重点村每年的2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很大一部分村都未能真正用出去。有的村工作急功近利,缺少长远科学规划,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如矮坳村违规使用基本农田建设村级文化健身场地,导致被拆除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决策机制不科学。有的村发展产业沿用行政手段推动,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有的村产业论证不充分,拍脑袋决策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关键少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1.带动能力不突出。以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为主的“关键少数”受思维视野的局限,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手段有限,特别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普遍处在规划起步阶段,“空壳村”虽逐步减少,但“薄弱村”占比仍较大。而村一级发展对干部的依赖性较高,一旦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不得力,整体发展就必然受影响。

2.责任落实不彻底。有的村级干部工作浮于表面,责任分工不细、工作重心不明,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如土地确权办证工作推进缓慢,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形无质,开垦土地后再次闲置。有的村级干部工作理解有偏差,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上,对乡风治理、生态保护的思考和推动较少。有的村级干部不作为,遇事找借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有的村工作作风有所松懈。部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迎接国检结束后就存在“松一口气”的思想,只“挂名”不管事。今年4月一次督查结果显示,督查的44个岗位中,有24名驻村第一书记不在岗。有的便民服务中心无人值班值守,群众办事找不到人。

(三)村级干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1.年龄结构老化。从全县村级党员干部结构看,普遍存在干部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情况。一旦大批年纪大的村干部退下来,极易导致后继缺人的情况。根据统计显示,我县村(社区)支部书记平均年龄达到46.8岁,村(社区)主任平均年龄达到47岁,其中,两者35岁以下人数不到4%,大专以上文化不足10%。

2.专业人才匮乏。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干部是中坚力量。而村级干部中真正懂产业、懂技术、懂经营的人少之又少,能够担负起产业发展重任人不多。派驻的第一书记,大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专业技术知识不够精,只能边学边做。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人才由于人员和精力有限,难以实现村级的全方位、广覆盖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少,能够利用的人才不够。

三、工作对策建议

(一)提振乡村组织活力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按照从本村“找”、从机关“派”、从外出人员中“引”、从后备干部中“育”、从退休党员中“请”等方式,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和班子成员,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地域相邻、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等原则,探索开展一批村(社区)结对共建试点工作,实行干部互动、经验互享、工作互助、考核互担,做到工作统筹推进、产业合力发展、支部共建共赢。二是强化教育管理。综合运用“讲习所”、远程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方法,宣传贯彻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组织政治纽带作用。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学习研讨、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主题党日活动。三是规范村务公开。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示公开,不断增强党组织公信力。采取村民小组和家庭门前公示、微信和QQ群组公示、群工系統项目公示等方式增加公示渠道、扩大公示范围,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示,努力提升覆盖面和知晓度。四是培育社会组织。探索推行党建带群团组织、带社会组织机制,深化“一核多元、协作共治”基层治理格局。

(二)提振乡村人才活力

一是发挥第一书记带头作用。夯实第一书记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既要聚焦送资金、送项目、送资源等常规性工作,又要在加强村级党建、推动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实施农村改革等层面创新自选式动作。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落实干部召回制度,对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进行及时调整召回,并严肃追究派驻单位责任。二是突出党员示范效应。大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实践行动,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创新开展“评星定级”活动,凸显党员“富、学、乐、美”四在农家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与运用。运用村级班子人力资源,采取“找引带”方式,梯次优化干部人才结构。大力整合志愿者、协会、民兵队伍力量,通过设立公益岗位、探索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村级可用人才。深入实施本土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注重从返乡创业人员、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中物色合适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对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及时补充进入村“两委”,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乡村科技服务团”专业技术优势,帮助村级解决人才技术问题。四是实施乡村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养统筹协调能力,引导资源要素向村级流动,实现实体企业、金融资源和民间资本投资村级发展。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搭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的协调平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学会紧盯重点工作、重点任务不放松,实行台账管理和销号处理,不断增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構建合理化发展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推进“三变”改革相结合,调配好“集体、业主、农户”三者利益,因地制宜,带动整村群众发展致富。积极提升群众在村民自治、村务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集体收益分配的监督管理,防止村级“苍蝇式腐败”。二是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完善工作例会制度,每周跟进工作进度,安排部署下步工作计划。健全值班值守制度,确保群众随时(特别是节假日)能够找到、联系村级干部。建立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及时听取了解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推进情况,亲自部署驻村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工作支持保障,严格落实驻村人员生活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报销差旅费、定期体检等待遇,及时帮助解决驻村人员日常生活问题。采取不定期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作风巡查,确保村级干部沉心静气驻村开展工作。将民意调查纳入村级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及时约谈、处理群众满意度低的干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