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钢铁行业消防中的应用

摘要:高压细水雾,是一种高效率、经济以及环保的灭火系统,与中压细水雾相比,高压细水雾灭火技术更加先进,消耗的水量更少,灭火性能更高,所以在钢铁行业消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钢铁行业消防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钢铁行业;消防;应用

一、高压细水雾的作用机理

(一)吸热降温的高效性

相同体积的水以水雾滴形态喷出时,比直射流形态喷出时的表面积要大几百倍,当水雾滴喷射到燃烧物表面时,因换热面积大会吸收大量的热迅速汽化,使燃烧物质表面温度迅速降到物质热分解所需要的温度以下,使热分解中断,燃烧即终止。采用特殊的细水雾喷头喷洒出的雾滴直径很小,表面积很大,能迅速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空间温度的目的。

(二)通过对氧气的隔绝达到窒息灭火

当水雾通过高压喷射到受保护区域时,在整个空间内传播时间很短。当水雾扩散到最高火焰温度的外层时,它就会很快的蒸发,促使体积膨胀,膨胀超过1700倍,这样就造成火焰四周的蒸汽屏障形成,对新鲜空气进入到火焰区域起到阻碍作用,火焰附近区域的氧浓度大大降低。此外当火焰中的氧被燃烧消耗时,氧气被细水雾的蒸发稀释,而进入火焰的空气被阻塞。然后,由于氧气的耗尽,火焰最终熄灭了。

(三)对热辐射的阻隔作用

高压喷入火场的细水雾,在蒸发过程中形成的蒸汽能迅速地笼罩燃烧区里的燃烧物及火焰。从而,很好地阻隔了火焰的热辐射,进而有效地抑制了由热辐射造成周围其他物品的燃烧,避免进一步扩散火灾的范围。

(四)对火场空气的净化和洗涤

当整个火场空间充满细水雾和蒸汽后,烟雾中的微粒会被吸附在细小的水蒸气颗粒表面上,燃烧的灰粒和烟尘颗粒就与水雾滴相粘合,这样就很好地消除烟雾中的有毒和腐蚀性物质,从而洗涤和净化了火场内的空气。为消防队员的灭火救援工作和着火区域内人员的疏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钢铁行业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液压站、润滑站、油库

在钢铁行业中高压液压管道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出现老化,就容易破裂,进而引起液压油渗漏,液压油是丙类可以燃烧的液体,如果出现明火就可能造成流淌火灾;同时由于液压油是从高压液压管道中喷出来的,油液容易被雾化,并且喷出的距离很远,就容易造成喷射火灾的发生。另外润滑油也是丙类可以燃烧液体,如果出现火灾就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热量,并且将其扩散到火源之外的可燃烧的物质上。在液压站、润滑油库中,经常有电缆桥架经过,若被引燃,危险性很大。

(二)电缆隧道、地下电缆室、电缆夹层

电缆隧道、地下电缆室、电缆夹层是电缆最集中,敷设密度最大的施工场所,存在很大的危险性,而电缆绝缘材料是A类和B类可以燃烧的物质,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但是如果其所处环境出现过载、短路、局部过热等情况,就会使得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有所降低,失去绝缘能力,严重一点甚至造成燃烧现象的出现。同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火灾,火势会沿着电缆隧道、电缆竖井快速的蔓延,值班室没有人值班和看守,火灾就不容易被发现,消防人员也不能及时的灭火,更为严重的是若电缆隧道、地下电缆室、电缆夹层发生火灾,会影响生产,严重时甚至会停止生产,并且很难恢复。

(三)油浸变压器

降压站和油浸变压器中的油枕、集油坑等环节发生故障容易导致可燃油出现泄漏,其中变压器是本体,尤其是高压套管等地方的温度比较高,这样就具备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三、高压细水霧灭火系统在钢铁行业消防中的应用

(一)设计依据

在对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设计需要严格遵循《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414-2007)、《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中的相关标准。

(二)系统主要组成及参数设计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主要由储水箱、高压细水雾泵组、控制阀组、高压细水雾喷头等组成。为了保证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得以正常运作,需要保证系统所设计的工作压力在12MPa左右。另外,根据钢铁行业防护对象的不同,其火灾的危险等级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系统进行控制,其所设计的喷雾时间也不尽相同。

(三)喷头布置

对于开式喷头,间隔距离在1.5m-3m,与墙间距离不可超过1.5m;对于闭式喷头,间隔距离在2m-3m,墙间距离不可超过1.5m。

四、结语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安全环保、灭火高效、水渍损失少、使用寿命长,但造价较高、对水质要求高,各钢铁企业需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消防系统。

参考文献: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S].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4):143.

吴春荣.细水雾灭火系统在电缆隧道中的应用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