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2例,对22例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总结治疗资料。结果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的评估情况,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满,22例患者治疗前胸骨后疼痛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呼吸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结果显示,胸骨后疼痛及呼吸困难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结论通过临床溶栓及抗凝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及时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避免患者出现合并疾病并发症,提高了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12-01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右心室负荷量突然增大所致的一种临床状况。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急性肺心病的最常见诱因。在这两种疾病状态下,右心室射血阻力突然增加,导致射血量减少,使右心室扩大。急性肺心病会同时伴有右心室收缩期阻力和舒张期容量的超负荷。急性肺心病对于危重患者会导致或促进循环衰竭[1] 。选取2011年1月-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2例,总结临床西药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35-55岁,患者平均年龄45岁,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突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有时伴胸痛、咳嗽、咯血。由于右心室射血阻力增加以及肺动脉阻塞等因素,使左心的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收缩期排血量锐减,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大汗、四肢厥冷,甚至休克。因冠状动脉痉挛、缺血、缺氧,常出现胸闷和、胸骨后疼痛。严重者因休克、心脏停搏或心室纤颤导致死亡。体征常见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病变广泛时可有发绀。除原发病的体征外,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扩大和右心功能不全体征。如颈静脉怒张/充盈或异常搏动;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三尖瓣听诊区可有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奔马律。肝大伴疼痛和压痛,可出现黄疸。急性期下肢水肿可不明显。

1.2 方法肺栓塞所致急性肺心病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等(具体剂量、用法参考肺栓塞部分);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 PTE ),次大面积PTE若无明显溶栓禁忌证,也可考虑溶栓治疗。及时溶栓能促进血栓溶解,恢复肺动脉血流灌注,有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使急性肺心病迅速得到纠正。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治疗,多巴胺的初始剂量为5μg/ ( kg·min ),然后根据血压情况进行调节,将血压维持在90mmHg以上。也可试用肾上腺素持续滴注,速度为lμg /( kg·min )。尿激酶负荷量4 400 U/kg,静注10分钟,随后以2 200 U/(kg·h)持续静点12小时;或2小时溶栓方案:2×104U/kg持续静点2小时。链激酶负荷量250 000 u,静注30分钟,随后以10×104 U /h持续静点24小时。rtPA 50 ~ 100 mg持续静滴2小时。抗凝治疗,方法:负荷量5 000 ~ 10 000 U静脉注射,随后800 ~ 1 250 U/h持续静脉点滴[2] 。

1.3 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临床采用u检验,所有数据资料用平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达,对比数据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优越。

2 结果

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的评估情况,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满,22例患者治疗前胸骨后疼痛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呼吸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结果显示,胸骨后疼痛及呼吸困难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3 讨论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对循环影响的大小,视血管阻塞的部位、面积、肺循环原有的储备以及肺血管收缩的程度而定。大面积PE的栓塞面积至少在2个肺叶以上,可通过机械阻塞作用,体液因子,如组胺、5-羟色胺、内皮素、细胞因子和血栓素等的作用,以及缺氧诱发的广泛肺小动脉痉挛,导致肺动脉压急剧增高,从而引起急性右心室扩张,由于左右心室同处于心包内,右心室的急剧扩张可导致室间隔左移,左心室受压,容积减少。在急性大面积 PE 患者,左心室充盈受损主要是由于肺血管阻塞或室间隔的活动异常,后者可以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进而可引起体循环低血压或休克。在大面积PE患者中有 2/3 伴急性肺心病的并发症。临床常见的肺栓塞为肺血栓栓塞症,另外,脂肪栓塞综合征、癌栓、空气栓塞、羊水栓塞及虫卵栓塞等也可引起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发生急性右心衰竭[3] 。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采用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用药临床效果显著。通过本研究显示,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评分95%,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的评估情况,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50满,22例患者治疗前胸骨后疼痛症评估为38.85-4.7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为27.55-3.25,治疗后胸骨后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2例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评估分为37.77-3.85,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困难评估分为26.65-2.75,治疗后呼吸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结果显示,胸骨后疼痛及呼吸困难治疗前后的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临床效果显著。综上结果说明,在对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时,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避免了疾病的持续恶化,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临床效果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郭利明,韩丽华 .肺心病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研究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2: 61-62.

[2] 王鹏坤,刘清涛.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诊疗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21: 79-79,80.

[3] 崔轶群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诊疗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19: 11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