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87例护理体会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本文对87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采用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易发生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疗效安全有效。治愈好转率占91%。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07-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DVT形成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轻者患肢至残,重者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多为非手术治疗。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87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将护理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深静脉血栓87例,其中男41例,女46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5岁。患病部位:左下肢59人占总人数的67.8%、右下肢16人占18.3%、双下肢12人13.9。既往患心脑血管疾病27人、糖尿病13人、产后12人、恶性肿瘤4人、外科手术后5人、骨折2人、肾衰1人、原因不明23人。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病最短1天入院,最长2月余。平均住院天数11.6天。

2 治疗方法

2.1溶栓治疗: 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ml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24小时微量泵输入连用3天,第四天改为其他肢体静点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0ml连用4天,防止患肢形成静脉炎。同时加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钙5000u qd或 bid皮下注射连用10天,采用腹部皮下注射。辅助丹参、川芎嗪、右旋糖酐等静点。溶栓治疗后改华法林从2.mg开始qd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4mg。

2.3结果:87例患者出院时治愈21人、好转59人、因恶性肿瘤效果不明显的3人、放弃治疗5人。本组79位患者经7d左右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疗效安全有效。治愈好转率占91%。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度高于心脏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膝下垫枕受压,不要过度伸展下肢,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局部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动脉搏动的情况。

3.2心理护理:DVT患者因肿胀疼痛带来很大痛苦和恐惧,再有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害怕治疗效果不理想,担心今后不能行走,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使病情加重等,表现恐惧不安、焦虑。针对不同情况,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安稳病人,讲解本疾病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的情况及观察要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可安排康复的患者与之交谈,医护人员也耐心倾听患者在治疗中的感受。通过交谈、知识宣教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赢得信赖,使患者有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均无心理问题出现。

3.3 用药的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以免影响疗效。患肢足背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揉,技术熟练,应用浅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确保药物剂量准确,使用静脉泵入遵医嘱调节微量泵灌注速度。更换注射器时要注意排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出现报警立即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应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溶栓期间加强巡视,防止药液渗漏至皮下,如果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注意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衄、鼻、皮肤黏膜出血,、黑便及血尿等出血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变化警惕脑出血。有3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青紫经加长拔针后按压时间缓解。

3.4 患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及患肢的温度,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可列表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测量周径。若患者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与止痛药。肿胀患肢局部可用硫酸镁溶液外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温度在30~50℃,浓度在50%左右[2]。室内温度低时注意患肢保暖,冬季要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组织的耗氧量。能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膝部以下的部位。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5例产后患者下肢肿胀明显,在溶栓同时配合硫酸镁外湿敷疗效显著。

3.5 并发症的护理: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和肺动脉栓塞。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观察局部及全身有无出血情况。在治疗时要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要准确。告知患者在刷牙时要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液体石蜡油轻轻地涂擦,切记用力抠鼻以免造成鼻出血。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死亡率高,若患者出现烦躁、胸闷、胸痛、气急、咳嗽、咳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此时,立即给与病人平卧,高浓度氧气吸入,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本组有3例静脉穿刺部位渗血时间延长,通知医师调整剂量。均未发生并发症。

3.6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离床活动时,活动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穿上适合自己腿尺寸的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目的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嘱患者严格按时按医嘱剂量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四项。服药期间注意有无出血症状,如发现及时就诊。避免长久站立及体力劳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卧床时仍需抬高患肢。禁烟,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高纤维素的食物。

3.7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产后及长期卧床者,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首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如每1~2小时翻身一次,定时做抬腿活动,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也要定时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后及外伤的患者因惧怕疼痛,缺乏疾病知识不敢活动。产妇在孕32~37周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血液高凝状态持续一段时间,才缓慢下降恢复至产前水平[3]。产妇高脂食物吃得多,水果、蔬菜粗纤维吃得少,特别是冬季农村产妇怕冷,下床活动少,血流缓慢成为高危人群。因此手术后、产后鼓励他们早期在床上活动,允许下床时尽早下床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下床活动才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好的方法。对肥胖、糖尿病等血液粘稠度高血脂高的人群,要低脂宜清淡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梨、西红柿、黑木耳等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液粘稠度。禁烟,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静脉血管收缩引起痉挛,影响血液循环。对长期输液的患者,要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同一个部位反复穿刺。重视高危人群出现的症状,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感,就应警惕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尿激酶可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水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而溶解血栓。将药液从浅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持续作用于血栓部位,达到溶栓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可预防血栓繁衍再生,加速血栓消融。丹参、川芎嗪等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循环;科学的护理,合理的治疗,确定了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银宗, 赵毅鹏, 四肢血管疾病的诊疗,河南科学技术书版社, 2001 ,第一版140.

[2] 陈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当代护士,2009,(2),专科版,15.

[3] 任新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的护理,临床医学,2009,2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