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路径发展概述

摘要:随着临床路径同我国传统中医药相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并逐渐受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重视。这一新的医疗模式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规范中医药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突出中医药特色诊疗等方面确有重要作用;并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成为中医药未来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本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中医临床路径的起源、内涵、发展现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临床路径;中医;发展趋势;概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实行了诊断相关分组(DRGS)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这种制度下只有当所提供服务药费的成本低于DRGS-PPS标准时,医院才能盈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路径管理方式成为医院研究的热点并被一些医院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其中新英格兰医疗中心是公认的美国最早采用临床路径概念并在临床上应用的医院。

我国最早于1996年报道临床路径的相关概念,199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膝关节镜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是我国关于临床路径运用的最早报道[1]。黄先涛等[2]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临床路径文献回顾性研究发现,共检索到1172篇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综述法、过程分析及回顾性研究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从文章的发表数量来看,2001年仅1篇,2002年14篇,2003年29篇,数量逐年增长,至2007年突破100篇,2010年更是达400篇左右。2009年国家为大力发展临床路径,提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临床路径的应用,在多家医院展开试点。自此临床路径研究进入多元发展阶段,并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将临床路径纳入三甲医院评审标准范畴。

1中医临床路径概念及发展

1.1目前并没有中医临床路径的特定概念,中医临床路径的实质也是针对中医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它是临床路径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遵循中医诊疗疾病路线而制定的最佳中医诊疗方案,其目的是规范中医药人员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提高患者对中医药的满意程度,缩短住院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服务[3]。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

1.2 中医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发展虽是伴随临床路径发展而不断充实,但相比西医路径的发展仍然是有明显滞后。据粗略统计从2001年~2009年8月,国内公开发表的1120多篇临床路径相关的论文中,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研究不足20篇[4]。此阶段中医临床路径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探讨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及构建思路及方法,但其内容只是粗浅的相关概念的引用,并未形成方法学。其中广东省中医院是最早将临床路径引进中医药诊疗活动中的医院,在中医临床路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2002年,广东省中医院就开始引进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并明确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作为建立中医临床路径的基本原则。2004年张敏州等探讨了中医临床路径构建思路与方法,初步论证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并认为中医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同样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临床路径同中医学的结合,对中医院的临床工作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杨时鸿等队列研究观察了省中医制定的缺血性中风中医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研究设计了历史传统中医治疗组及中医路径组,结果发现治疗后路径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住院病死率、病死率、住院并发症、再住院率较对照组都有改善;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有下降的趋势,其中药物费用、检验费用、其它费用下降,但治疗费用有所上升。虽然此一时期有关中医临床路径的文献成果屈指可数,但这种全新的中医实践模式引起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北京、天津、湖南等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纷纷开始中医临床路径的探索,如[5]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混合痔切除术为研究病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病例中抽取100例,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在总结、归纳及循证的基础上,提出该病种优化的临床流程。临床路径的悄然兴起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逐渐给予重视,并组织中医临床路径专家组及协作组,牵头制定中医临床路径。自此中医临床路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报道及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具体研究方向多样。

2中医临床路径可行性及必要性

有关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讨论一直都备受关注,也是多数抵触中医临床路径的医务工作者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推广中医临床路径,必须建立相关的理论依据。与西医相比,中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其具有多种辩证体系,临床组方选药依据的理论体系不同就有不同的遣方用药,另外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多样,多数疾病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及方法,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而这些治疗方法的优劣缺乏有力的证据来区分,并且中医药治疗疾病往往是多手段综合运用。针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中医药更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性能力的改善,不局限于某个生物医学指标,而临床路径是基于已有较明确证据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且各阶段目标都比较清晰[6]。故在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中医丰富多样性与临床最佳性及实施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刘善军等[7]认为,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及辩证论治,现代医学临床路径的核心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也具有整体观念,中医与循证医学都认为评价卫生决策的金标准应是改善患者的自觉感受,提高生命质量。证候疗效和生存质量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辩证论治也重视临床证据,只是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前者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主要用于诊断。后者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

3中医临床路径的制订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临床路径的制订都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协作组验证优化的诊疗方案为基础,结合各病种行业的诊疗指南,并全面吸纳了中医文献精髓,吸收了名老中医经验,整合了中、西医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医药各种特色疗法、适宜技术、中医诊疗设备等,以优化中医诊疗方案为核心内容而形成的。这些病种主要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地中医院多年临床治疗的一些疾病的特点、疗效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临床验证后形成的一批中医治疗方案明确,特色明显,疗效显著的病种。这些病种中医特色优势突出,治疗效果是可以预期和可控的,诊疗措施明确和相对统一,诊疗费用比较稳定,诊疗过程变异相对较少。各家医院具体中医路径实施还应根据医院自身硬件及软件实施实力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及步骤[8-10]。

4中医临床路径质量管理

4.1由于中医辨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制订既能随症加减,又相对标准化的的方案,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总结的问题。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辨证论治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关注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邹如政等[11]认为临床路径并不是一种行为标准,只是一种临床指导或建议,它适合大多数患者,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允许专业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偏离路径做出自主决策。还要定期根据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医院的实际,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在保证辨证论治优势和中医药疗效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诊疗流程规范,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

4.2 对于路径具体实施中的质量控制原则及方法,梁翠翠等[12]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探讨,其认为中医临床路径的质量管理,更强调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体现,应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灵活的特性。监控时应以路径方案为准则,应充分结合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使路径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5中医临床路径评价

5.1目前我国对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研究一般是针对单病种临床路径进行的,所研究的指标分为针对此病种的专业指标和针对临床路径的统一指标。前者,不同的病种所研究的指标不相同。后者是针对临床路径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的,包括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自理能力和恢复情况等来评价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也有学者提出系统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路径的组织架构和环境、路径开发和设计、路径实施控制、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反馈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有效性仍需经过更多临床实践的验证。但多指标综合性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5.2中医临床路径由于其具有区别于西医路径的特点,其评价指标及方法也应体现出中医临床特色。蔡坚雄、夏萍等认为基于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除了应具有代表性、区分性好的特点之外,还应结合中医理论,从多维角度评价中医路径实施的效果。其循证的证据来源应包括各类现代研究、中医古籍研究、中医专家咨询等资料和数据;中医临床路径更应基于中医临床实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切实解决临证的问题。

6结论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大趋势,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临床路径是可行的,在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对中医药从业者的诊疗活动起着规范作用,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整体医疗水平,为中医药科研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但是,现阶段中医路径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对中医路径认识不足,对路径的实施持有抵触情绪;中医精髓同临床路径的结合尚需更多临床实践来验证,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善。从路径的应用深度来看,国内临床路径的应用多为单中心,往往存在缺少随访、忽略对变异的及时反馈等不足。另外相关国家政策,医疗体系的改革,付费方式的进一步完善等,都是未来中医临床路径发展重点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先涛,武雪亮.临床路径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病案,2014,16(3):26-28.

[2]谢晴宇,孟庆刚,王永炎.中医临床路径实践模式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36):5-9.

[3]王思成.制定中医临床路径迫在眉睫[N].中国中医药报,2009,8,10.

[4]刘巍.临床路径传承中医精髓[J].中国医院院长,2010:70-72.

[5]吴大嵘,周罗晶.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发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1:30.

[6]刘善军,梁珂,黄良敏.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5(6):94.

[7]刘辉.全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综述[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1(5):21-24.

[8]张燕.临床路径实施中病案管理的不足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2,13(5):51-53.

[9]程兰,王伟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及质控模式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29):2654-2656.

[10]邹如政.中医临床路径特点分析与实施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7(19):614-626.

[11]梁翠翠,苏汝好.临床路径实施及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1,2(11):108-109.

[12]刘晓华.临床路径的应用和评价[J].医院管理,2014,4(7):166-167.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