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注射液配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563.5 R28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38-02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率高,易漏诊及误诊,因此是国内外重要的医疗问题之一。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9例急性肺栓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肺栓塞病人,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19~73)岁,平均58.3岁;发病时间2h至1个月,平均9.47d;基础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2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肺栓塞3例,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2例,脑出血并发肺栓塞2例,肿瘤并发肺栓塞3例,不明原因1例。

1.2 症状出现呼吸困难、气短33例,晕厥发作4例,意识障碍2例。

1.3 体征 明显发绀24例,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性、湿性啰音11例,出现低热、胸腔积液4例。

1.4 方法

1.4.1 诊断方法 本组3例病人经肺动脉造影确诊,其余综合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下肢深静脉超声及肺血流灌注扫描做出诊断。

1.4.2 治疗方法 采用放置下腔静脉滤过器、溶栓、抗凝治疗、川芎嗪80mg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1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因目前无统一的疗效标准,参考《常见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自行制定。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x线胸片或CT显示肺梗死病灶完全或大部分吸收,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栓塞基本再通;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减轻,胸片或CT显示肺梗死病灶有所吸收,螺旋CT或MRI检查显示栓塞部分再通;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胸片或CT显示肺梗死病灶无明显变化;死亡:治疗期间发生和肺栓塞相关的死亡。

2 结 果

39例病人均用抗凝及血管活性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右心负荷治疗外,7例使用呼吸机治疗(1例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自动转院3例,死亡5例,31例住院期间存活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均改善,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基本缓解。

3 讨 论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致命性心肺血管病,其发病率高。位于肺血管疾病的首位,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死率位于肿瘤和心肌梗死之后,占第3位。尸检资料表明老年肺栓塞发病率达25%,美国每年新发的肺栓塞约65万人,死于肺栓塞的约5万人。国内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死亡尸检中,肺栓塞的检出率为11%。由于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造成肺栓塞的漏诊率、误诊率较高,延误了病人的有效治疗。

3.1 肺栓塞的诊断 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因其有一定危险性,又由于本病在2h内死亡率较高,加之医疗条件及病情的限制,故在临床很多情况下该检查方法并不适宜。病人若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现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闷、心悸、咳嗽、P2排除明确的心肺疾患后即可诊断为该病,并立即予以救治。本资料中3例病人经肺动脉造影确诊,其余均经X线、CT或肺灌注扫描显影证实。采取这种积极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可获得宝贵的抢救机会,避免不可逆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减少病死率。

3.2 肺栓塞的治疗 西医目前多提倡采用抗凝、溶栓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甚少。总结本组病例采用置放下腔静脉滤过器、溶栓、抗凝治疗的同时予以川芎嗪注射液80mg,每日1次,静脉输注1个月。川芎嗪可阻止钙离子内流,直接发挥扩血管作用,缓解肺血管平滑肌痉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红细胞及些小办血小板表面电荷,降低血液黏度,从而降低mPAP。此外川芎嗪可抑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而对体循环压力无明显影响。本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与文献报道的6组,临床报道比较,低于其中5组的病死率,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孔晓梅(1968—),女,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邮编:030001);胡晓芸、许建英、杜永成,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本文编辑 郭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