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探讨


  【摘 要】:本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的要求,对案例的收集、编写、整理,以及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途径、实践的意义、反思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案例 思想品德课 教学 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内涵
  
  案例教学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他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法的雏型。这种方法被后人发展延续,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案例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路,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不是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错误所在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地加以修正。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把问答式教学的典型内容编辑成书,每个例子说明某一个原理,这种小例子,可看作小案例。现代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与课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加以收集、归纳、整理形成专门的案例资料,依托这些资料,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形象地指导学生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借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或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背景信息进行分析,针对案例所暴露的各种问题,依据相关的学科知识向学生表述教师的见解、判断和决策,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思维模式的参考,进而达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案例的收集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案例,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影响工作,又能掌握大量有用的案例呢?不少老师苦于在教学中没有案例去用,这就涉及到案例的收集方法了。
   1、笔记摘录法。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特别要养成勤读报纸、新闻的好习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老师要掌握大量时政案例,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报纸。通过读报纸,可以使教师接触到大量具有实效性的新闻,把它们摘录下来,通过组合加工,变成教学所用的典型案例。教师把典型案例适当运用到课堂中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上网搜集法。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搜集更多有用案例。如《中国教育网》、《政治教研网》、《广州教研网》等上有大量典型的案例,图文并茂,丰富充实。
   当然,除了老师要学会上网搜索案例,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主动在网络中搜集学习资料,因为给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学生参与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案例的收集也是如此。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每节课可以利用几分钟开展"时事关注"环节,"时事关注"环节时选同学上讲坛讲;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或亲友探讨一些社会现象问题,收集案例。通过长期锻炼,让学生养成每天关注新闻、了解社会的习惯,这样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案例能力一定能显著提高。
  
  三、案例的编写和整理
  
  案例编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编写好案例必须做到:
  首先,案例编写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
  其次,要坚持以正面案例为主,以总结经验为主,以表扬鼓励为主。若反面案例太多,容易产生副作用。
  再次,编写案例要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展开,切忌简单的问答和对话,应当有情节起伏和演变。
  这样,才能为解析提供依据。同时,解析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否定或就事论事地议论问题。只有据理分析,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给人以方法论的启迪。
  
  四、运用案例教学的途径
  
   案例收集、编写和整理归档后,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方法比一般讲解理论知识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主要途径有:
   1、穿插案例,讲清原理。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前,应设计好案例呈现的时机和方法。首先,用案例引出课本的知识点。如:展现全社会开展希望工程的捐资助款活动图及文字说明其原因、目的、意义,介绍边远山区的孩子在教育方面遇到困难的案例,引出所有未成年人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维护受教育的权利等道理。其次,用案例化难为易。如:运用多媒体展现全社会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在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成就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所包括哪些方面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用案例总结提高。
  2、讨论案例、合作探究。案例讨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教师也参与讨论,与学生融为一体。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允许学生畅所欲言。
   3、案例演练、创设情境。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增强真实感,加深对案例理解。而课堂案例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增加感性认识。如:以案例为依据,创设情境,模拟小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人,律师等角色。在仿真的状态下,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重演,使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程序法;通过"亲身、亲历"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检验学生法律知识学习成果、理论掌握程度,测试学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梳理、重温、巩固所学法学知识和理论,增强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4、一例多用、发挥效能。有些案例可以一案多用。如:用我国航天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作为首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获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等相关报道作为案例,教学上可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建设”、“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等知识点来运用。这样既可大大地减少收集资料的强度,同时很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看一个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联系不同知识点有不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
  5、学以致用,强化实践。案例可以用于课后作业、命题考试中。在布置作业和命题考试中,把案例解析作为考核内容,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可适当组织学生编写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在讲完初三的"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了解所在社区、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的有关案例,哪些现象代表先进和文明,哪些现象代表愚昧和落后,以照片、录音、影像、实物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联系教材的基本观点,在活动课中分组进行展示(老师将给优胜的小组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