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治疗阳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桂枝加桂汤治疗阳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40例阳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采取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采取桂枝加桂汤予以口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28天,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桂枝加桂汤治疗阳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盐酸西替利嗪。

【关键词】桂枝加桂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

Cassia twig and laurel soup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Yang deficiency type of chronic urticaria

Qiao Danxia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KangTai hospital of Beijing shougang Special steel co.,LTD. 110043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assia twig and laurel soup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urticaria Yang deficiency type. Methods:Fourty cases of Yang de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0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2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Treatment group take cassia twig and laurel soup to oral therapy, observ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28 days, observation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0%,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0%, two group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reatment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Cassia twig and laurel soup Yang deficiency type chronic urticaria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Key words]Cassia twig and laurel soup;Treatment;Chronic urticaria; The curative effect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可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1],其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抗组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的主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胺,不能阻止组胺的释放,但对组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但是抗组胺药有各种副作用(如嗜睡、眩晕、恶心、呕吐等),久用一种抗组胺药容易引起耐药性。通过多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优势明显,有着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本文研究采取中药方剂桂枝加桂汤治疗阳虚型慢性荨麻疹取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泰康医院中医科就诊的阳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40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制定的《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2]诊断标准:①风团大小不等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②风团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③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同时伴有阳虚[3]的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表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3~60岁,平均(44.0±7.4)岁,病程平均为(13.6±8.4)个月,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9~68岁,平均(45.1±8.83)岁,病程(13.9±8.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取桂枝加桂汤予以口服治疗,方剂组成:桂枝15克、赤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每天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毫克,每日一次;两组均用药28天。

1.3 临床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将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0~3分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相加为总分。瘙痒:0分,无;1分,轻微,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分,中等,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严重瘙痒,不能忍受。风团数目:0分,无;1分,小于1.5cm;2分,1.6~2.5cm;3分,大于2.5cm。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疗效根据疗效指数分基本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基本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70%~89%;进步:疗效指数30%~69%;无效:疗效指数<30%。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治疗前和治疗28天时各观察1次,根据症状、体征积分进行疗效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ƒ)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X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该疗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ɑ=0.05。

2 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组基本痊愈3人,显效12人,进步3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75.0%,对照组基本痊愈1人,显效5人,进步6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30.0%。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产后DVT的发生率为0.61%~1.50%[1],多在产后1~2周发生。一旦发病,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现综述产后DVT预防和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例患者,年龄均在25~34岁,产后4~12d发病。其中3例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且术后常规给止血药。10例患者中,有4例体重均在80kg以上,1例合并糖尿病,2例贫血,2例因产后大出血给予输血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下肢增粗、疼痛、肿胀及行走活动受限。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治疗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

1.3 结果

治疗7~14d,痊愈,随访3月,无后遗症。

2 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预防必须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2.1 促进静脉回流

①督促产妇要适当活动,按摩下肢做收缩运动、内收外展、足趾活动,动作不可过大。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下蹲时间过长致腹压增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③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心理可调节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可引起机体反应性增高,促进血循环。④由于输液或体质弱致循环不良者要注意保暖,病情许可时将热水袋置于足底。

2.2 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本组病例中有2例产妇因产后大出血,在大隐静脉做过反复穿刺、输液、输库血,3d后感左小腿肌肉疼痛、肿胀,B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避免感染的发生。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静脉情况,注意保护血管。

2.3 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对高龄孕妇及肥胖的人,产前要积极询问病史,了解高危因素,积极治疗贫血、糖尿病等疾病。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由于产妇大多处于产褥期内,身体虚弱,患肢肿胀,易导致产妇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而产妇的心理状态对DVT治疗效果影响很大。辛绍伟等[2]认为,产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因此护理中应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变化,耐心地向产妇解释,使其能够科学地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饮食指导

鼓励产妇多饮水,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低脂可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低盐可减轻组织水肿;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可防大便干燥,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据报道,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3]。

3.3 患肢的护理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放置5°~15°微屈状态[4],2周后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保护患侧足背及下肢浅静脉。

3.4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3.4.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①严密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肢体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6℃~30℃。患肢采用温度为30℃~50℃, 浓度为50%硫酸镁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促进水肿消退。②观察下肢疼痛和肿胀的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③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胸闷、气促、胸痛、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等肺栓塞症状。

3.4.2 用药护理 ①建立良好输液通道,保护静脉:在选择血管时,一般应选用远端、较粗大的血管。②严格配制药物,剂量要准确。③观察溶栓的疗效和副反应: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产妇有无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出血[5],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偏瘫失语等。④出血的护理:齿龈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指、示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6]。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组10例患者通过上述护理,制止了并发症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康复。所以加强孕期管理,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普及预防DVT发生知识,同时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有效防止产后下肢DVT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5-1559.

[2]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4):288-289.

(下转至第10页)

(上接至第42页)

[3]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4]黄文欢.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9,6(8):32-33.

[5]王惠良,卢素娟,陆杰宁.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急救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95-96

[6]李祥丽,高彦,吴晓燕.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护理1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