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基础”课与医学伦理学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摘 要】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提示了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与医学伦理学都以其特有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拥有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特殊优势。基础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开拓和发展教学内容,发挥其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的实际效用。

【关键词】基础课;医学伦理学;医学生;培养

当前,在医学实践中,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阻碍医学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从源头人手,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医德素养。在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求真、扬善于一体,而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思政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程恰恰与之相契合。二者的相通性决定了它们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师应顺应这一潮流,开展教学,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和谐医患关系以及促进医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基础课与医学伦理结合的依据及动因

根据道德教育的有关理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设计教育的目标、内容(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通过教育活动使之转化为学习者的认知、品格,并通过学习者的决策转化为行动,同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深化道德教育成果的活动。目前,国内医学院校针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主要是基础课,但是针对医学院校培养学生主体的特殊性,为更好的帮助医学生增强职业道德责任感,国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内加强了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伦理学是其中重要的课程。从1980年代开始,我国各医学院校也大多开设了这一课程,从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来看,应该说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础课是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渗透医学伦理教育,既能使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又能使医学伦理教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可以说使这二者相得益彰。同时,将医学伦理教育渗透进之,一方面,能够弥补当前基础课中存在的不足,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可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针对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社会现实,医学伦理教育理应成为现代医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真正是与时俱进,而不是仅仅停留普遍的思想道德规范。

2.基础课与医学伦理课相融合的现实性

基础课和医学伦理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与目的上都有相同之处。为了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有必要把基础课与医学伦理学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二者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2.1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共产主义教育的始终

医德教育的实质, 就是把共产主义思想渗透到医学实践中去,形成一种新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因此,在医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说话和气,服务热心等一般间题上,而要引导医学生认识到,服务态度的好坏,是一个人的思想在行为中的反映,我们今天所要树立的医德医风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超越历史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医德。所进行的医德教育是在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方针指导下,使医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教育。

2.2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祖国医德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思政教学应该在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增加中国医学史及医学伦理的教育与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了解和继承包括祖国医学及医学道德与伦理在内的民族遗产,并将其中优秀的东西发扬光大。

2.3将道德教育与现代医学伦理学教育相结合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贯穿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如必须保持医生对病人关心和忠诚的原则、关心病人第一,发展医学第二的原则,在对病人进行试验性治疗时,应贯彻知情同意的原则。医生应当是病人的亲人,对患有“ 不治之症”的病人,应尽其道德、伦理上的责任。从医学伦理道德出发,正确对待急需抢救而又暂时无钱交费的病人,树立正确的革命人道主义观点。要教育医学生从只对病人负责的医患之间的义务关系,上升到不仅对患者个人负责,而且对社会和人类都要负责的生命伦理观上来。

3.基础课渗透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策略

首先,基础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渗透性教学打好基础。目前,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中医学伦理这方面往往是不足的。所以要在教学中实现伦理的渗透,教师本身必须首先给自己补课。一是在原有的一般性的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现阶段医学伦理的研究;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就相关技术应用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实际的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学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能够结合生动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实行团队合作研究型教学。在医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使教师组成一个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合作进行科研、调研和教学,使课程教学成为教师团队共同创造、合作建构的“研究性”过程。因为这种渗透教学毕竟和我们一直以来熟悉的教学内容、模式都有很大不同,面临诸多的新课题,所以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必须在与教学相关的全过程实施合作,共同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共同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研带教、以教促研。

再次,在具体教学中将思想道德的讲授同典型的伦理案例相结合进行教学。如克隆人、安乐死、网恋等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等,并让学生参与这些案例的讨论。教师在总结中将这些案例中反映了哪些伦理问题,应该如何应对等适时地穿插进去。而且在学生还没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具体行业阴暗面深度感染时,比较容易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在道德判断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实践教学方面,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给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实践调查作业。调查的内容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在实际中存在的系列伦理问题。例如临床医学专业可以从去医院或社区做调查。最后小组对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一篇调研报告提交给任课教师,教师作出批改并将批改结果向学生反馈,调研报告成绩纳入学生本门课程的综合评价之中。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基础课与医学伦理课的关系,充分发挥好二者在医学生培养中相互作用,有助于医学生思考医疗领域中各种道德问题、伦理现象,为未来的职业行为奠定道德基础;无论是对学生自身、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还是对整个社会,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无疑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参考文献】

[1]郑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8):59-61.

[2]贾国燕.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色教学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50-51.

[3]赖平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03-205.

[4]郭玉宇,万旭.论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改革[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