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规制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贸易保护的目的,部分国家提出了征收“碳关税”的诉求。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根据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贸易细分数据,分析了征收碳关税可能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碳关税;出口;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6-0186-03]

[基金项目]本文受浙江省软科学项目“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2009C35G2020057)、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低碳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 Y200907793)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引进人才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孟祺(1978-),男,安徽萧县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产业经济;贺立(1989-),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Study on the China Foreign Trade Based on the Carbon Emission Limited

Meng Qi 1, He Li 2

(1.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4;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Abstract:Based on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de protection, some countries proposed "Carbon Tariff" demands. What kind of impact to China"s export trade? Based on the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all industries and export trade data, the impact of carbon tariffs on various industries is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arbon tariff; export; impact

一、引言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的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为2008年的2.56万亿美元,出口也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43万亿美元,即将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出口导向的政策使得生产基本为出口服务,在世界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这就导致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世界面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周期。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6月22日通过了一项“限量及交易”(Cap-and-Trade)法案,规定美国将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那将使为此付出成本的美国制造商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因此美国将采用征收特别关税的方式来抵消这一成本。有的国际组织也提出“碳关税”可适用于国际贸易规则。这其实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由于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一般发展中国家刚经历工业化进程,在制造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出口贸易产品的碳含量相对较高,征收碳关税会消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形成对进口产品的一种贸易壁垒。①

中国由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然而,由于出口的产品集中于高资源和能源投入、低产品附加值的商品,中国是以自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为代价来维系不断的出口增长。而且,过去的经验表明,中国国内很多高耗能产业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产能盲目扩张等现象,也都与出口贸易的驱动有很大关系,而国外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也乐于将这些高能耗生产过程转嫁到中国。这样做的后果是,对外贸易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中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且增加了环境生态保护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增长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压力。1980—2008年,中国的CO2排放量从14.6亿吨(MMT)增加到64.99亿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估计,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为此,中国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国际CO2减排压力。对高碳产品加收碳税是大势所趋,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低端产品、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来说,碳关税的征收会对各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必要对此作出明确的分析,以便提出可能的应对之策。

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

本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行业结构。按照出口的HS码共有22 大类,结合美国能源局提供的碳排放国际比较的行业分类,本研究主要分析了16个行业的2001—2008年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所占比重。

(一)中国产品出口的行业结构

劳动力资源禀赋、出口导向政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速了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使得中国的出口规模迅速增加,200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在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得到优化,传统的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例出现了大幅下降,而机电、运输设备产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所占的比例上升较快。特别是机电、音像产品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31.85%增加到2008年的42.75%,贱金属及其制品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6.05%增加到2008年的10.07%。出口结构表现为明显的重工业化特征。尽管中国目前机电、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出口结构并非像表-1中显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Lall(2004)指出,按照技术含量的不同对产品进行分类,可以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深度和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竞争优势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很高的低技术含量产品上。在目前的国际垂直分工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一些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都被分割到全球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的区位进行,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仅是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这些组装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

(二)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

在表-2中,本研究报告了分行业的CO2排放强度。对于中国来说,这些数据显示排放强度前五位的分别为矿物材料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及相关工业、贵金属及其制品和矿产品;碳排放强度较低的行业主要有农副产品,革、毛皮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光学、医疗等仪器和木材及其制品。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基础原材料,这些基础原材料包括能源(包括能源的引致需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和钢铁(其引致需求包括能源、铁矿石和焦炭等)。即使是高科技的机电和运输设备等产品,其碳排放强度也非常高,这主要是由于其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的钢材和电力。产品的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机电产品的直接排放比例非常低;间接排放包括各种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碳排放之和,而间接碳排放又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另一部分是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所包含的间接碳排放。由于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间接碳排放又包括它们消耗的上一级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全部碳排放,因此,这一计算过程会逐步向上级延伸,直到最初的资源类产品的开采端的碳排放。②在机电产品中包含的钢材、电力等能源和中间产品的碳排放的循环累加,导致了碳排放强度增加。

与美国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相比较,中国的数据相对较高,即使是与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比较,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也很高,这主要是碳排放强度非常高的能源使用较多所致。③④⑤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中,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再加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

三、碳排放规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发达国家推行征收碳关税主要还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按照目前的出口计算,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中国出口下降近1.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

碳关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由于温室效应等导致全球变暖,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也是大势所趋。碳关税一旦在部分国家得到确立,其经济作用机制将会传导到其他国家,直接影响到贸易竞争格局。⑥因此,有必要研究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影响。

1.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其约占出口总额的20%。纺织服装业在中国能耗行业中虽然碳排放量不及电力、能源、造纸等行业,但在生产到废弃的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碳踪迹”。此外,中国纺织企业使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设备占所有设备的30%左右,这些设备的能耗和碳排放量都非常高。由于纺织服装的出口量大,对中国的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碳关税的征收即使导致出口比例的轻微变动都会影响很多工人的就业。

2.两高一资产品。两高一资产品是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主要包括的行业是金属采选、非金属采选、石油加工、化学工业、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非常大。⑦在中国的产品出口中,贱金属及其制品等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非常高,钢铁、铝等产品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包括铁矿石、煤炭、焦炭和电力等,这些产品都属于高碳排放产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比例也非常大。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张,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碳排放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碳关税的征收对这些产品的影响最大。

3.机电、信息等高科技产品。一般认为,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程度比较低,应该属于清洁生产。但是,有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比例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机电产品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的钢材和电力。产品的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机电产品中包含的钢材、电力等能源和中间产品的碳排放的循环累加,就导致碳排放强度高达2.9%。机电等产品的出口占中国出口规模的一半以上,碳关税的征收也会对中国整体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还拉动其上游高耗能产业的增长和扩张,进而影响到中国整体的节能和减排的进程。

四、应对之策

碳关税不可能真正抑制碳排放,它实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依赖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FDI,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劳动力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产品带动的结果,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一旦实施碳关税,对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的调整以应对可能的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中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改变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政府在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成为控制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点。

2.减少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由于目前中国的出口结构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耗能产品上,应该逐步淘汰部分高耗能产品的产能,减少其出口,包括钢铁、铝制品等。这些行业不仅碳排放程度高、污染严重,而且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要逐步减少这些产品的出口规模。

3.实现碳排放的转移。《东京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实行了限制;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在国际贸易上,为了保持目前的出口规模,就有可能需要碳排放交易,对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出口产业来说就得不偿失。因此,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转移部分高排放的产业到容量高的国家和地区,或者转移到不受限制的地区,比如纺织服装产业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低碳技术体系合作。推动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努力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对于在金融危机中就业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但出口中大量的碳排放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改善生产和出口结构,引导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第48至57页。

②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载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第8至13页。

③Ahmad N. and A.Wyckoff (2003),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with No.2003/15.

④Peters G.,Weber C.China"s Growing CO2 Emissions:A Race Between In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cy Gai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7,(17):5939-5944.

⑤Shui B,Harriss R C.The Rrole of CO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Energy Policy,2006,(34):4063-4068.

⑥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第42至46页、90页。

⑦杨红强、张晓辛《〈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0期第109至113页。

[责任编辑: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