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辉映红十字

汶川地震,世界震惊!

作为一名作家,虽已退休,但我必须尽快赶到抗震救灾最前沿,忠实地记录下这段珍贵而悲壮的历史。

血气方刚的儿子对我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权当是一次拉练和体验吧!”他告诉我一定要把平时出差用的拉杆箱换成行军背囊,还要带上平时出差根本不用带的雨伞、胶鞋、指南针、干粮、手电筒等等。

于是,在“前途难卜”的情况下,我挎起装有笔记本电脑的行军背囊出发了。这是一次完全与以前不同、最为刻骨铭心的采访——没有车接车送,要靠步行或一路断断续续地拦车、搭车;没有洗尘的宴请,没有临时下榻的招待所,甚至有时会没饭吃、没水喝⋯⋯从抵达成都双流机场那一刻起,就完全要靠自己摸索、闯荡了。

预报说那天夜间震区有大雨,且有五六级余震。如果天黑前赶不到目的地,撂在途中的荒山野岭间怎么办?情急中,妻子发来短信,提醒我不妨咨询一下退休在成都的老首长、原成都空军的副政委田瑞昌将军。我冒昧地打了电话,还多亏他协助,用专车使我用较短的时间赶到都江堰市。田瑞昌在电话中对我说:“我们已搬到车库里住了。都江堰往前实行交通管制,但毕竟离汶川不算太远,兴许容易拦到车。你一人闯荡在外,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千万小心。让司机带给你一兜矿泉水和方便面供急需⋯⋯”老首长的理解与支持,令人感动。

满目疮痍的川中大地,余震尚在持续,大地仍在痉挛。我背着行囊步行了一段,见到不少挺进灾区的志愿者。他们穿各式服装,操各地口音,佩戴黄丝带、红丝带、绿丝带,在第一时间从天南地北自发地赶来,在路上、在救援现场、在安置点、在医院⋯⋯有的帮助打扫生活垃圾,有的帮助垮房户搬家、搭建帐篷⋯ ⋯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据说他们里面有学生、教师、企业家,也有年过花甲的退伍军人和退休职工⋯⋯每个团队都有明确的协作分工。是护士的就护理伤员,是老师的就担任心理辅导员,身体素质好的就协助搬运物资、疏通道路、维持秩序⋯⋯他们没有慨当以慷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完全凭自己最朴实的道德美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职业操守,昭示着人间大义,传递着爱心的接力棒。

我凭身份证和介绍信顺利通过了检查站。值勤的武警战士还帮助拦了一辆从云南来的汽车。开车的农民志愿者说:“从电视上看到全国都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们没更多钱,但有力气,可以到一线帮着运输物资、抬送伤员!”于是,他开着自己的昌河小面包车,颠簸几十个小时赶到都江堰,下一步正好与我目标契合。

路上余震不断,又赶上有雨,时见腾落的飞石和滑坡的尘雾。没过多久,陡峭的山坡突然尘烟四起,滚石阵阵。不一会,道路便阻断,路中间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碎石。我只好下车背着行囊步行了一段,好在后来拦到一辆运送抢修器械到前方的工具车。这条路是汶川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当地人称它如今既是生命线又是生死线。

感谢我们的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了进入映秀的道路。尽管道路就挨着悬崖峭壁,是临时简易通道。路上还是排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有运送救援物资的,也有继续开进来的救援队伍、医疗队伍、卫生防疫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很多车上都扯着红色的横幅,写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加油!”等,让我看得心里热乎乎的。

当夜幕降临时,我终于冒着细雨赶到了映秀镇。这个小镇依山傍水,堪称风景秀丽的形胜之地。此时,眼前的惨状却令曾经到过这里的我惊呆:它像过了一遍筛子,掩埋了一半,另一半统统碎成瓦砾;加上流动人口可达上万人的小镇,幸存不足3000人。蒋青林镇长介绍说:“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山崩地裂’了。震波一阵波浪式横推,几十秒之内,房屋垮塌,人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充斥在空气中。刚才还在跟我说话的同事,已经被沙石迷雾遮住看不到人,好容易看清楚,发现彼此都成了‘兵马俑’。我本能地拿出手机拨打110,这才发现通讯完全中断。眼前,是所剩无几的房屋、恐慌而无措的群众,以及废墟中传来的声音。山断、水断、路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

此刻, 映秀已经成为一座“ 帐篷城”——住的多是部队。也有从废墟中捡出来的木棒和还沾着灰土的塑料布搭的帐篷,跟它们背后的废墟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位5 0 多岁的妇女正在清理废墟, 收拾木材。她告诉我:“解放军来了后,就跟我们住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吃饭、喝水,全跟着他们, 他们送来大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人们互相扶持,情绪已经不再紧绷,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废墟里刨着东西玩耍。他们相信映秀不会就这么垮掉,生活已经重新开始。

凡是抗震的地方, 就不缺感动。连日来,救灾的人们啥也顾不上了,都知道映秀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就舍了命地干, 实在撑不住了, 和衣席地而卧。一位救援战士说,刚来的时候连着干了几十个小时,累了只敢打一会儿盹,“根本就没觉着累”。“5·1 2”特大地震袭来时,映秀小学2 9岁的张米亚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名学生。两个孩子一息尚存,而用血肉之躯挡住钢筋水泥的张老师生命已经远去。乡亲们怎么也掰不开他拼死护着孩子而变得僵硬的双臂。这里是灾难深重的山区,是气壮山河的战场; 这里立起了一座座英雄的丰碑,激荡着爱心汇聚的海洋⋯⋯

当天夜间,我住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防疫队的帐篷里。据亲率先头部队进驻映秀的王玉民少将介绍,到这儿的头一天晚上,他们是披着雨衣在地上蹲了一夜,“现在基本上受灾群众的生活都有了稳妥的安置,我们也才搬到这里”。

“5·12”汶川大地震仅仅发生13分钟,全军就启动了应急机制。空中运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部队向灾区全力挺进。

短短几天, 投入现役部队总兵力达到十几万人,涉及各大单位,专业兵种包括地震救援、防化、工程、医疗防疫、侦察、通信等20余个⋯⋯

抢救!抢救!抢救!八一军旗和红十字引来生命之光。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帐篷群相邻的还有第三军医大学的帐篷群,里面有不少开进灾区第一支军队医疗队的成员。他们告诉我:5月1 2日夜间2 3时许,他们就向灾区进发了。1 2点1 0分车队驶出重庆不久,漆黑的夜空下起倾盆大雨。车灯照射着雨幕,强烈地震造成沿路许多山体塌损,使车灯下的路面到处是泥石和树枝。

5月1 3日清晨6时2 0分,当医疗队赶到德阳市时,人民医院的楼道、广场已到处摆满浑身血迹的受伤群众。白衣战士们来不及片刻休整,就全力投入了救治。这个医院是德阳最大的伤员救治站,所有从废墟中救出的危重伤员,8 0%都被送来这里,而且绝大多数是颅脑损伤、骨伤、肝破裂等危重病人。由于当地技术力量有限,几乎所有重大手术都要由医疗队完成。从废墟抢救出来的危重伤员,大多伤情复杂,并且都是多器官、多组织并发损伤,稍有差池或失误都将造成伤者死亡。加之灾区抢救设施不完备、救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