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冠心病患者303例,详细记录入选时、半年、1年的中医证候情况及2年随访时事件发生情况。应用频数分布法,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证候分布。应用多因子降维(MDR)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结果频数法显示3个时间点(两个时间段)的演变趋势:两组的气滞、寒痰(第2时段)均呈现降低趋势,痰热证在事件组呈现逐渐增加。阴虚、气虚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阳虚的变化两组则呈现相反的方向。应用MDR来研究证候之间的转化,结果提示,第2个时点的阳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第2个时点的气虚转化为第3个时点的痰热与发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证候演变中以气虚—痰热、阳虚—痰热的转化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关键词:稳定期冠心病;中医证候;心血管事件;多因子降维

中图分类号:R541.4R256.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8.00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8090503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有1 900万人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如何防治心血管事件,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成为心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内容,其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候的动态时空性[1],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是证候研究中最为关键、核心的问题。本研究以稳定期的冠心病患者入手,共进行两次半年随访,结合两年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结果,尝试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中的标准[2]。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临床辨证[3]。急性心血管事件(ACE):①心源性死亡;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③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④脑卒中;⑤需行血运重建术;⑥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衰住院。

1.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狭窄≥50%;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超过1个月病情稳定者;年龄≤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有感染、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史;活动性结核病或风湿免疫疾病;严重心力衰竭,射血分数(EF)<35%者;合并严重瓣膜疾病或心肌病;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或呼吸衰竭;已知的肾功能不全,男性血清肌酐>2.5 mg/dL(221 μmol/L),女性血清肌酐>2.0 mg/dL(177 μmol/L);已知的肝功能不全,基础肝酶监测>正常值的3倍或合并肝硬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恶性肿瘤;脏器移植者;患者预期寿命小于3年者。

1.4剔除标准患者依从性差,不愿配合信息调查和随访者;患者脱落:电话变动,未能进行随访者;合并恶性疾病,预期生存期<1年者。

1.5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3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病中心门诊的冠心病患者303例。

1.6观察指标及方法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详细记录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辨证分型等。入选的患者分别进行半年、1年、2年随访观察。根据入选时间进行半年、1年的复查及临床观察,详细记录中医证候情况。2年随访时主要记录事件发生情况。数据管理采用My server5.0工具进行数据管理,并采用双人录入,确保录入准确。

1.7统计学处理运用频数分布法,观察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应用多因子降维(MDR)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2结果

2.1303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303例冠心病患者,年龄28岁~75岁(61.20岁±9.18岁);男225例,女78例。303例患者发生ACE 21 例(6.9%)。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再次心肌梗死2例,再次支架者3例,心衰1例,脑卒中2例,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11例。

2.2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患者在3个时间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