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患者心理治疗疗效观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男性不育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共110例患者,其中心理治疗组(A组)55例,传统组(B组)55例,在均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同时接受心理治疗。结果:随访1.5年,两组患者在妊娠率、平均受孕时间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男性不育患者给予恰当的心理治疗,减少焦虑、忧郁、急躁、悲观等负性情绪,从社会、家庭获取有力的心理支持,能影响其治疗结局,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男性;不育;心理治疗

近年来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WHO宣布将不孕不育症与心血管、肿瘤并列为当今影响人类生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据报道,不孕夫妇约占已婚育龄夫妇的10%,其中男性不育约占40%,女性不孕约占60%。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临床医师往往只注重使用药物、手术、辅助生殖等手段进行干预,而忽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但恰恰近年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解男性不育患者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以便寻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对男性不育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了解治疗方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生殖门诊就诊的夫妻至今有12个月的不避孕性生活史而仍未受孕的男性患者110例,年龄23—44岁,平均32.9岁;婚龄l~18年,平均9.8年。其中原发不育69人,继发不育41人;不育病史1~11年,平均4.9年。并排除以下情况:①隐睾、染色体异常等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②生殖内分泌异常;③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④急慢性传染病;⑤女方不孕因素。

1.2 分组与治疗方法

将110例患者按是否接受心理治疗分为A、B两组,治疗前两组患者对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程长短、配偶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A组55例,为接受心理治疗组;B组55例,为未接受心理治疗组(传统组)。两组患者均建立病历,由专人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患者精神状态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评分标准为:评分>41分为有焦虑或抑郁症的倾向,评分>50分为确定焦虑或抑郁症存在。在采用中西医疗法进行同等治疗的基础上,A组增加心理治疗。1.5年后随访女方是否妊娠。心理治疗包括:正确的心理疏导、个体心理特征分析、认知疗法等综合治疗,从而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减轻焦虑,逐渐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确定患者人格类型,观察患者心理状况,使其能够正视病情,接受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不盲目听从广告与自购药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增加受孕率。

1.3 统计学分析

对组间率数据采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τ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心理治疗组)2年内妊娠率80%,平均受孕时间(月)9.5;B组(传统组)2年内妊娠率45.45%,平均受孕时间(月)14.5。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凡婚后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同居2年未受孕者称不孕症。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编印的《不育夫妇标准检查手册》中不孕症临床标准定为1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律也在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着社会、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压力的同时,社会和精神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使人们特别是生育期的青壮年普遍存在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男性精液质量由于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明显下降。

在中国,生育是传宗接代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不孕不育疾病的特殊性,加上中国特有的传统生育观念,使得不育夫妇常常对此羞于启齿,自我封闭,产生急躁、忧郁、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我们进行的不育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也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男性社会角色的独特性,更使得男性不育患者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变化对婚姻生活、治疗结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其机制是心理压力可造成神经系统单胺类、肽类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失调,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而影响男性的生殖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出现男性的性功能及生殖功能障碍。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变化,可引起垂体泌乳素的分泌增加造成男性的性欲下降,从而影响生育。由此可见心理因素与不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患者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l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情感波动幅度最大;另一方面,消极或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沉重的精神负担或打击可引起生理功能异常而导致不育,不育又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

我们认为,对男性不育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生精药物、精索静脉曲张手术、辅助生殖技术等,但不育患者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在不同时期又有着特征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治疗结局,所以对不育患者采取必要的心理治疗更能提高效果。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类型,采用不同方式的心理干预,对不育患者通过阅读助孕手册、观看《生命之源》录像,首先使其对生殖受孕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神秘感与紧张情绪,熟悉基本的生育常识,从而能配合医师给予的生活指导,如戒烟酒、生活起居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避免高温、辐射、接触有毒物质等;同时多做解释工作,创造安静的就医环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生育咨询、讲座,增加患者认知信息量;积极拓展交流渠道,建立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赖,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同时加强患者与亲友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其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有力支持,稳定婚姻、家庭、社会关系,化解心理危机,减轻不育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得到有效心理支持,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相对平和心态,减少负性心理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发生,从而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罗丽兰.不孕不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6

[2]王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194,235

[3]乐杰,等。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