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高校教师在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求大学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的教学创新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素质教育观。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能力;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而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只知道死读书,应付考试,而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是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浅、文理渗透差、缺乏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直接面對学生,其言传身教起着示范、榜样作用,自身的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等等,都会對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全新的教育理念,丰实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超凡的创新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一、高尚的师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具备正直高尚、富有魅力的人格;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等等。具备这些高尚品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楷模,對学生社会性格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育和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教育人,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用创新的精神带动人。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敬业精神,努力尽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大学生成为创新实用人才。

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由此對教师的学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讲授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将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节奏整体控制的情况下,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化教育,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课、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理论知识传授应结合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的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對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掌握创造性思维与技巧,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教师有了创新能力,自然能将创新意识渗透进课堂。同时,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力,促使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开辟社会实践渠道,举办能让学生接纳社会、增长知识和阅历的活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教师为了备课、搞科研而经常熬夜、逆时而作,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也迫使部分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这是高校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保持平常心态,精神愉快,为人处事心胸开阔,坦荡乐观,减少不必要的心理烦恼和压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六、素质教育观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自身首先就应当具备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起现代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素质观、学生观。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校教师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改之中,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使大学索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地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总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将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等院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對待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