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心脏病微创技术的先锋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这是《列子·汤问篇》中的一句话,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不仅展现了扁鹊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医术,还记载了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胸部外科手术。随着医学的发展,“剖胸探心”已不是什么惊人之事,如何不“剖胸”去“探心”、“读心”甚至去“动心”已成为了当今医学界的重大课题。

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日趋成熟,全腔镜心脏外科手术更被形象地称为“钥匙孔”手术。在这一领域,一批中国的医学有志之士继承了先人的衣钵,又从西方学到了技术,在手术台前展现着他们过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医术,在施医救人的同时也引领着中国医学技术走向另一个高峰。

心脏日夜不停地泵出血液,将营养成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中去。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分钟心跳平均75次,如果能活到70岁,心脏要跳动27亿多次。正是因为它不知疲倦地跳动,才跳出了人类生命跃动的节奏。但是,作为泵的心脏自身的肌肉组织也需要氧气和养料,这是由冠状动脉系统来提供。如果冠状血管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就会导致这段冠状动脉供应的心肌缺血,严重的会发生心肌梗死。这就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就是常说的冠心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脏病和中风是世界首位的死亡原因,每年死亡人数为1750万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到2020年,心脏病及中风将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的死亡及致残原因。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每隔十五秒钟就有一人被心脏病夺走生命。据统计,中国冠心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今后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加。然而,每年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或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不足30万人,其中全国每年心脏搭桥手术只有1万例左右,比欧美两个心脏治疗中心一年的手术量还少。更令人不安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四百万。

治疗冠心病,如今最有效也是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为冠状动脉“搭桥”。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在1996年实施了中国第一例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的胡盛寿是这样形容的:“当拥挤的车流堵塞了公路,我们可以从立交桥上绕过去:当凶猛的水流阻断了道路,我们可以通过修建桥梁到达河的对岸……就是这样一座座桥,让交通变得顺畅起来。同样,如果心脏的血管堵了,也可以搭一座‘桥’,让血流绕过被堵塞的血管,继续前行。不过,这座桥所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血管,这就是心脏搭桥技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有两种,一种是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一种是心脏停跳下搭桥手术。心脏完全停跳下进行冠脉搭桥手术的特点是心脏停止跳动,安静无血。这样有利于血管吻合的操作,但手术风险较大。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提高,不需要心脏停止跳动即可做手术。用特殊的装置把需要吻合的地方固定起来,使吻合口处在相对静止状态进行吻合,这就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明显减少脑血管意外及围手术期。肾功能衰竭等诸多严重并发症。不停跳下冠脉搭桥对技术的要求高,因为在不停跳状态下进行手术,血管会随着心脏的跳动而跳动,会影响吻合。同时心脏会产生血流。为了避免血流对吻合口的影响,实施手术时会将血液临时分流,使吻合口处于相对无血状态时再进行手术。这对手术技巧的要求非常高,手术实施的难度也非常大。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志士仁人的奋斗,在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熟练掌握此技术的“搭桥者”,而在北京朝阳医院里更是聚集了他们之中的佼佼者。通过他们精湛医术在临床的应用,朝阳医院现已完成冠脉搭桥术3000多例,可谓综合医院之冠,高达98%的成功率早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引领这个领域先锋的,正是胜造七级浮屠者。

苏丕雄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外科的主任,也是中国心脏外科的带头人之一,他的医德和医术已成为了朝阳医院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睿智、自信、非常可靠”,这是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对苏丕雄的评价。在他们口中,除了对苏丕雄高超医术和认真严谨的态度的肯定,更多的则是无尽的感谢。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越早治疗就意味着越少的心脏肌肉坏死和心脏机能的损伤。但是对于很多医院和医生来说,随时待命为冠心病患者实施紧急搭桥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在1998年末,这一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苏丕雄的努力下,朝阳医院率先开展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使朝阳医院成为国内首家承诺全天候24小时开放急诊冠脉搭桥绿色通道的医院。近几年,他多次抢救危重患者,完成急诊冠脉搭桥多例,成功率极高。

苏丕雄每年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约300例,累计完成冠脉搭桥手术3000余例,成功率约98%。这三个数字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广泛采用心脏不停跳搭桥,全动脉化及微创小切口,微创取血管,不输血,术中及时测量血管桥的流量等高新技术,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挽救了许多高危患者。除此之外,他还对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做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心脏搭桥手术最早于1967年才获得成功,但现在每年全球已经超过60余万例,在一个技术成熟的外科团队中手术成功率在95%-98%以上。很多人会认为,一次成功的心脏搭桥手术,只要主刀医师技艺高超,手术就一定能成功。或许其它的手术是这样,但心脏搭桥手术的成功只有主刀医师是远远不够的。

心脏手术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除主刀医生外,整个手术过程还有三个主要节点——麻醉、体外循环、术后监护。一台心脏手术好比一场兵团作战,主刀医生是主力部队,麻醉、体外循环、术后监护就是配合作战的侦察部队和后勤部队,配合得好才能打胜仗,否则肯定就是失败。

基于此,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外科团队的组建、培育和成长遵循了这个专业的发展特点,在麻醉、体外循环和监护三大关键环节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闯过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难关,一路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个团队是出色的,是经得住检验的。

作为这支团队的一员,顾松医生具有临床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职称。从1994年开始心外科相关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至今他已经参加了十余项研究课题,其中不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支持计划等高水平的研究计划,发表相关论著20余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篇。在朝阳医院心外科工作近20年的顾松,已参与冠脉外科、瓣膜外科、肺栓塞外科手术3000余台。

除了心脏搭桥领域,他对肺栓塞的治疗也颇有研究。2006年,他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an Diego(圣迭戈)医疗中心学习并掌握了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在不断地手术实践中,他又深入研究肺栓塞的病理,并

与苏丕雄等合作,成为了中国肺栓塞的治疗的排头兵。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了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外,还可通过介入支架进行治疗,这就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简称支架术)。如果说搭桥术是在拥堵的道路上建立立交桥,那支架术则是通过支架将原本堵塞的道路进行拓宽。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冠状动脉造影是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它是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穿刺大腿窝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桡动脉部位),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开口,先注入显影剂清楚地显示(通过电影技术)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性质等方面的情况,现在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断的可靠方法。

典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将顶端带有球囊的细小导管从腹股沟动脉引导到出现问题的心脏动脉血管。球囊膨胀压迫脂斑,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血液就可以顺畅地流过了。手术后通常还植入一个可扩张的金属丝网管状支架,以维持动脉血管的开放。

在名医汇集的朝阳医院,除了有苏丕雄这样的“搭桥高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面也有国内首屈一指的人物,杨新春及王乐丰主任是在国内外具备一定学术影响的心脏介入专家。在他们的领导下,心脏中心已经成为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学科。李惟铭就是这一优秀团队中的代表,堪称“血管工程师”。

1993年,李惟铭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在2001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心血管硕士学位后就选择了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工作,如今已经是他来这的第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经过时间的打磨,如今的李惟铭已经具有了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教学工作经验。同时,他也熟练掌握了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常规、治疗指南及诊治新进展,掌握了较为全面的心脏介入操作技术,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颇有心得。从2005年正式成为心脏导管室独立术者后,李惟铭至今已累计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1500余例。一位曾经接受过他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南阳张仲景,北医李惟铭。造影随支架,沉疴瞬便清。”

医疗过程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于手术本身的成功,而且与术后护理工作关系也非常密切。心脏术后早期可能会发生很多致命的并发症。有效防止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个重要措施就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就需要一个有长期心脏外科监护经验的医护小组,一个长期配合的医护团队是心脏搭桥手术成功的最坚实的保证。

如今在中国,心脏搭桥手术和心脏介入手术已经被实施到心肌梗塞的治疗中,而北京朝阳医院的心脏外科队伍更是走在了中国心脏外科的前列。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需要看到,中国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心脏搭桥手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其次,中国的心脏外科水平仍在提高阶段,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需要有更多立志于治病救人的年轻医生加入到这个先锋行列中,在苏丕雄、李惟铭、顾松等一批先锋人物的引领下,将心脏内外科水平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