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报告

□ 曹大贵 张妍妮 颜 岑

南京都市圈作为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21 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从地方自发实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势必在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活力最强的单元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南京都市圈的20 年奋进历程,取得了共享共赢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都市圈建设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发展呈现高速化、多元化、全面化特征。

(一)建设初期:以经济合作为主

2000 年7 月,江苏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2002 年12月,《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成为最早编制完成规划的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六市全域,以及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2007 年4 月,首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召开,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八市共同签署了《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明确了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产业合作、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目标。

(二)高速成长期:多元化发展

2010 年6 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做好南京都市圈规划编制,标志着南京都市圈进入国家战略视野。2013 年8月,安徽宣城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共同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2014 年,以南京青奥会为契机,南京都市圈合作重点从经济领域拓展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

(三)新发展阶段:全面合作迈入正轨

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2 月,第三届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溧阳、金坛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会议审议通过了《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 年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南京紧抓机遇,开始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并于2021 年2 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实施的都市圈规划。《规划》提出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都市圈的合作方式从单一的经济合作演变为全方位多元化的深度合作,在基础建设互联互通、产业创新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逐步迈入新发展阶段。为便于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当前南京都市圈全域(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为统计范围,以2016 年—2021 年为统计周期。

(一)经济总量占比保持稳定,人均GDP 领跑全国

2016 年以来,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稳定在2%—4.5%范围内。2021 年,都市圈10 个地区的生产总值为46665.68 亿元,2016—2021 年年均增量达到3230亿元;
南京都市圈以全国0.7%的土地和2.5%的人口,创造了4.1%的经济总量。2021 年,都市圈10 个地区中有8 个地区的GDP 增速高于全国(8.1%),芜湖、宣城、溧阳分别高出全国3.5 个、2 个、2 个百分点。从人均GDP 来看,南京都市圈10 个地区中有9 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976 元),仅宣城未达平均水平。其中,南京、溧阳和金坛3 个地区人均经济产出最高,人均GDP分别达到174520元、158674元和186911元,南京市和溧阳、金坛所属的常州市均位列2021 年全国人均GDP 十强城市。

表1 南京都市圈发展历程

(二)产业结构趋向均衡,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

南京都市圈不断加强产业合作,注重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由2016 年的5.2∶44.8∶50.0 调整为2021 年的4.3∶43.6∶52.1,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特征明显。都市圈二产占比稳定在44%左右,2021 年10 个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9.6%),其中溧阳、金坛、镇江增速居前3 位,分别高出全国9.9 个、7.4 个和5.5 个百分点。2016—2021 年,都市圈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了2.1 个百分点,占比保持在50%以上,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南京都市圈坚持以毗邻地区创新合作带动圈内城市一体化发展,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成为省级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园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发展。

(三)内外需求双向发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走在前列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释放内需市场潜力,扩大外资外贸规模,加快构建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 年12393.32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18384.33 亿元,年均增长8.2%。中心城市南京2021 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8 万元,成为全国首个人均社零消费超8 万元的城市。随着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的加快,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区发展逐年向好,都市圈外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16 年的889 亿美元增加到2021 年的1662 亿美元,年均增长13.3%;
2021 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5 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10.7%,表现抢眼。

(四)发展质效稳步向好,幸福都市圈建设进程加快

近年来都市圈财政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效稳步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6 年的2944 亿元增加至2021 年的3837 亿元,累计增长30.3%。2016—2021 年,都市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跨过3 个和4 个千亿大关,规模分别突破8 万亿元和7 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9.8%和14.6%。都市圈内城市在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聚焦富民增收,通过大力实施稳岗援企政策和民生幸福工程,带动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攀高。2021 年,都市圈10 个地区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全国(9.1%),7 个地区收入总量超过全国(35128 元)。其中,南京、金坛、镇江分别为66140 元、51004 元、50360 元,居都市圈前3位,溧阳、马鞍山、扬州、芜湖均超过4 万元。

(五)交通一体化建设加速,“1 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2016 年以来,南京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密集、交通方式更加优化。目前,都市圈内“1 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南京30 分钟高铁圈可辐射镇江、滁州、马鞍山、芜湖,1 小时高铁圈可辐射几乎整个都市圈区域,1 小时高速公路圈可辐射马鞍山、镇江及滁州东部、扬州西南部。截至2021 年底,南京地铁里程达384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宁句线作为南京第一条跨市域和采用快慢车结合运营模式的地铁线路,实现句容到新街口1 小时通达。宁滁蚌铁路、宁杭二通道等项目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交通规划》。积极推动毗邻城市(镇)开行毗邻公交或市际公交化客运路线,截至2021 年底已累计开通毗邻公交线路19 条。重大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公铁水联运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龙潭、西坝、新生圩三大公铁水联运枢纽,长三角首个铁水联运工程郑蒲港铁路建成运营。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突破“行政区经济”发展束缚,紧扣服务“双循环”发展,加快建设发展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开放圈、省际跨界融合的示范样板圈。

(一)优化产业布局,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共同打造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拳头”产业、“高峰”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推进都市圈各城市已有开发区的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全球产业集群。一是加快制定“南京都市圈产业地图”。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承接辐射的原则,充分考虑都市圈各城市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实施产业链图谱化运作,落实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协议,加强都市圈市场共建。二是优化整合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加强桥林、滨江、柘塘、龙潭等产业园区,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新能源汽车基地、芜湖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合作,梳理各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和关键技术,在整车、电池、零部件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符合都市圈产业定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联手构建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发挥南京创新优势,打造都市圈研发高地

产业链向各地扩散化,创新链则在中心城市集聚化,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要发挥好南京经济实力强、研发要素集聚、产业层次高的优势,共同推进科技研发高地建设。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合作共建。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为引领,积极对接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芜湖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梳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二是出台政策鼓励都市圈城市在南京建立“研发飞地”。按照“政府建设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共建研发与产业发展协同性强的产业园区,真正形成研发在南京、制造环节在周边的产业布局格局。建议在江北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城市研发基地,鼓励都市圈城市企业利用南京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在南京设立“飞地”研发中心,为都市圈其他城市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离岸研发载体。

(三)坚持市场化引领,推动要素资源合理流动

树立国际化视野、用好市场化手段,营造规则统一、标准互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资源要素利用效益最大化。一是联合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围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尤其围绕共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立足服务好“国内大循环”,推动产业链协同、实现区域内的强链补链,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带动都市圈供应链整体升级。二是推动都市圈资本高效流动。按照市场化原则,由南京和其他城市合作方共同出资,成立开发总公司或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或入股大型工业园区的项目,参与园区入驻企业的资本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负责整体运作都市圈园区建设,按照双方股份占比共同分享开发收益。三是推动都市圈人力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南京都市圈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加快区域中介、协会等引才平台开放共享,推动人才认定标准互认衔接,简化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程序,营造一体化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探索统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对都市圈各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可自主选择户籍地,享受同城化落户政策。

(四)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强化都市圈发展支撑

主动策应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空铁江河海联运体系,推动建设一个“航空领航、高铁带动、江河海联运”的现代化、立体化的“畅达都市圈”。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化机场群。加快南京禄口机场T1 航站楼工程、京东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协同扬泰、淮涟、芜宣等周边机场建设,形成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现代化机场群。二是加快轨道上都市圈建设。加快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建设。推进南沿江铁路、宁滁城际铁路、宁马城际等项目,全面开工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等工程。三是推进联动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围绕港口、航线、服务区等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统筹使用,优化南京港、芜湖港等港口航运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都市圈交通枢纽能级。

猜你喜欢 都市南京建设 “南京不会忘记”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南京大闯关儿童故事画报(2020年8期)2020-10-30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人大建设(2017年7期)2017-10-16穿越水上都市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威尼斯:水上都市时代英语·高一(2016年6期)2017-02-27都市通勤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