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回收业靠什么红火


  细心的你可曾发现,如今上海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回收名烟名酒”、“高价回收冬虫夏草”等类似的字样,有时出现在你家的小区门口,有时出现在路边的杂货店旁,有时甚至出现在路上的三轮车后,总之,它可能并没有那么起眼,但转念一想确实在你的生活中时常显现。
  据国内学者粗略统计,当今中国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在7684亿元左右,其中,个体的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如此庞大的礼品市场为礼品回收行业的滋生创造了条件,有的人在接受了礼品后自己用或转赠他人,也有不少人干脆把礼品卖给了回收商以换取现金(这其中不乏将收礼当作可以兑现现金的人),而回收者则将礼品再次投放市场,赚取差价,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礼品产业链内循环就初步形成了。
  
  大街小巷、网上网下,“礼品回收”异常红火
  上海的肇嘉浜路上,一块硬纸板做的“礼品回收”牌子立在街角,上面写着回收的种类:香烟、名酒、冬虫夏草,还留有一个联系电话。但是牌子周围却没有人在。询问旁边一家小店的阿姨才知道,收“货”的人平时不守在这里,如果有礼品要卖,就直接打牌子上的电话,老板会过来看“货”,或者再和卖家约时间地点见面,“货”多的话,甚至可以上门服务。
  记者拨通了牌子上的电话,称自己有些不用的礼品想要出手,想见面谈谈价格,对方简单询问了一下礼品的种类和数量后,告诉记者他在不远的一条路上有家店铺,记者可以到那里找他。
  在去往店铺的路上,记者还看到了三四块样子、内容极其相似的礼品回收招牌,同样是立在小店的门口或旁边,老板却不见踪影。记者和一家小店的老板聊天中得知,收礼品的人一般住在附近或者在其他地方开店,招牌就“撒”到马路上。当被问到生意好不好及顾客都是些什么人时,小店老板非常肯定地说:“好,生意很好,每天都有好几拨人来,客人大部分是附近小区的居民,都是些熟客。”
  一路走来,记者有个感受,烟酒可以说是回收的主流产品。而回收商大多采用“流动式”经营方式,他们并不局限于在一处经营自己的“业务”,通常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在路边或杂货店旁安放告示板的方式招揽生意。
  在网络上,礼品回收的生意也一样红火,从百度键入“上海烟酒回收”的关键字,瞬间就能搜到319000条结果,其中不乏一些制作精良的回收网站,其专业化程度堪比一家小型公司。网站主页上,回收种类、价格、上门服务范围、联系方式、路线指示等应有尽有。有的礼品回收网站还宣称自己有实体店铺,“24小时服务,全年无休”,甚至有“客服人员”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但是,在这些网站上,记者并没有找到营业执照、ICP备案等资质许可信息。
  
  礼品回收的背后是暴利
  记者来到礼品回收老板告知的地址,发现这里是一家专门从事礼品回收生意的店铺,面积只有5~6平方米,装修也很简陋。一跨入店内,各式各样名酒散发的酒香扑面而来,茅台、五粮液、XO、拉菲,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场中外名酒的大聚会。老板是位看上去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子,他告诉记者,香烟的回收价,软中华为520元/条,硬中华320/条;酒类方面,53度的飞天茅台回收价在1000元左右,五粮液450元,XO则在800~1000元左右。
  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在正规商场里,软中华烟的售价是650元/条,硬中华烟450元/条,而500ML的53度的飞天茅台售价已超过了2000元/瓶,因此,香烟的回收价一般低于市价20%~30%左右,酒类则更低,只有市场价的50%左右。根据店主的说法,他会以正常的市场价或高于回收价格20%~40%的价格卖掉回收来的烟酒,这一进一出之间,就有了20%以上的利润。
  当被问到是什么人来卖礼品,这些回收来的礼品又销往何处时,店主说:“我一般卖到外地的比较多,有比较固定的出货渠道,上海的小超市、餐饮店、卡拉OK厅要的也很多。至于卖主,我们一般不问他们的身份和礼品的来源,这是我们的‘行规’。”
  记者发现这家店内并没有正规的烟酒营业执照,然而时不时有客人向老板打探价格,生意非常好。
  除了烟酒,购物卡同样是礼品回收的“常客”。在上海徐家汇第六百货附近,坐着一位身着朴素、斜背个单肩包的中年阿姨,手中攥着联华ok、牡丹、银联等各类购物卡、预付卡,大约有7-8种。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一张面值1000元的购物卡,她一般以9.6折收进,9.7折卖出,赚取其中1%的差价,“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收个几十万元的卡,赚个千把块没问题”,阿姨打开包向记者炫耀起自己的战绩来,而记者也着实被这一幕吓倒,包内白花花一片放着十几捆崭新的联华ok卡,一捆50张,面值都是1000元,数量之多,让人吃惊。“经常有大公司打电话让我去收卡,这样一次就能收到很多,也有许多小公司到我这里几十张、几百张的卖,时间一长就都成老客户了”。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阿姨具体的客户群时,她已没了刚才的耐性,开始含糊其辞,追问之下才了解到,“一般国企卖的比较多,民营、外企买的比较多”。记者曾经也在一家大型国企实习过,每逢节假日单位确实经常以购物卡、礼品卡等形式向员工发放福利,不少员工由于各种原因用不到这些卡便转手卖给这类收卡者。如此看来,阿姨这样好的生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节日变“贪日” 礼物成“赃物”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没有不涉及收送礼品、“红包”的,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有的在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以慰问的名义收送,有的借婚丧嫁娶、乔迁、生日之机以祝贺的名义收送,有的在领导生病住院期间以探望的名义收送,还有的借出差、学习进修的由头以赞助的名义收送。之所以想出这么多由头,不过是想给收送“红包”穿上合情、合法、合纪的外衣,“一个官员,过一个节收十万八万的‘红包’并不鲜见。你去医院里看看,干部病房外面的过道里,花篮摆得满满的,挤得人走路的地方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花篮,花篮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大大的‘红包’。过年过节给领导送礼、送红包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我们能够看到查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里面有很多都涉及权钱交易,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只不过没人说出来罢了。”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过这样的介绍。
  近年来落马的贪官收受的贿赂中,礼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原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勇案发后,警方从他的家里起获了近百件俱乐部和裁判送来的礼品,其中不乏名表、黄金、钻石等贵重物品;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仅拿来拍卖的受贿赃物就多达465件,包括手表、珠宝、瓷器,字画等12大类物品;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在狱中写下《我的罪行与反思》,剖析自己的思想历程:“有180余人(给我送礼),其中85%以上是各级各类干部,每逢年节,大事小事,以各种名义送钱送物多达600余万元。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把这种送礼行为看作是‘人情往来’而坦然受之。”
  从经济的角度看,是暴利催生了礼品回收行业。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礼品回收的异常繁荣,恰恰折射出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大量来源不明的高档礼品通过礼品回收得以出手,重新进入商业环节,在此过程中,有可能涉及洗钱,可谓是节日腐败的地下通道,助长了行贿受贿的行为。
  
   “礼品腐败”谁来监管
  事实上,我国工商部门目前并没有礼品回收这项注册业务,市面上的回收小店大多是无照经营或者超越范围经营。此外,烟草实行专卖制,酒类销售也必须具有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每批酒必须有商务行政机关统一印制的酒类流通随附单。因此,个人擅自收购贩卖烟酒涉嫌违法。“礼品回收”行业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监管,目前也不明确,记者从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工商局只对有实体店铺的礼品回收店实行监管,而街边摆摊的或者放置的招牌则属于城管的管辖范围。由于礼品回收商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常常“只见牌子不见人”,监管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近些年来,市场上的购物卡种类越来越多,发卡机构也是遍地开花,由于面额灵活且不记名,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单位选择购物卡作为礼品,从中也滋生出不少行贿腐败行为。而对于购物卡等商品的回收监管,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在购物卡刚刚兴起时,国家有关部委曾多次下发通知,禁止以各种名义使用公款购买发放购物卡券,防止由此带来的腐败、逃税问题,但现在看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对于公职人员的“礼品腐败”,仅仅依靠国家下发几次禁令通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层面,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礼品收受等方面加强约束和监督。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国为了防止公权腐败,都作出了细致严格的制度规定,反观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制度建设进展非常缓慢。
  从兼职到专营,从本地到外地,从线下到线上,礼品回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产业,经销商、回收商、买家、卖家在这条产业链里都有利可图,这种低成本、多渠道、专业化的经营方式已经在全国遍地生根,其建立在礼尚往来传统观念背后形成的这一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制度漏洞,如果不及时加以监管,不仅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冲击,也会给一些投机、贪腐之风打开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