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整合趋势下的经济增长研究:1985—2011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qsxk/qsxk201503/qsxk20150309-1-l.jpg
  摘 要:国内市场整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利用冰川模型测度市场分割指数,通过1985—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国内市场出现整合趋势,但“囚徒困境”仍存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之中。同时,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市场分割出现传导途径多元化、传导手段隐蔽性的特征,其作用效果的体现主要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度、地方保护和国有经济比重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分析。其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减少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健全区域合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市场分割;市场整合;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宋冬林,男,经济学博士,吉林财经大学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范欣,男,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项目编号:13&ZD022;吉林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201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052-11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在实践中,这一改革历程具有明显的地方分权特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分权改革,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并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企业亦在竞争中得以进步。[1]然而,地方政府在积极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其保护地方经济的冲动也得以加强。[2]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国内市场分割开始出现,并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国内市场整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市场价格的形成,它保证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基础性的配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方向的逐步确立,国家制定了多项措施反对地方保护行为,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逐渐消除。然而,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过程中,采取分割市场政策仍然是地方政府的占优策略,其对市场的管束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和隐蔽化的特点。尽管地方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在某一特定时期会促进经济增长[3],但就发展全局而言,统一的国内市场更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割(或整合)的趋势存在着一些争论,但都认为中国区域间的市场分割是一个严重问题。究其原因,国内市场分割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制定的差异化政策,虽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经济发挥了激励作用,但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中被蚕食,相对的制度红利逐渐消失。而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尽管市场分割不利于区域间竞争和发展全局,但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削弱地方干预、推进国内市场融合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我国国内市场是趋于整合还是加剧分割?市场分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市场分割指数的假设前提进行再修正,重新测度市场分割指数,并基于更长的时间段上对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二是证实了全国和地方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的非一致性,即意味着“囚徒困境”仍存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之中;三是考虑到市场分割传导途径的多元化、隐蔽化等特征,从多种因素上对此深入开展分析,并试图理顺其内在机理。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一节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和回顾;第二节通过对测算市场整合程度的不同方法的利弊分析,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价格指数法,并对其假设前提进行再修正,利用计算值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第三节构建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并从整体上和分阶段上进行实证分析;第四节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进行分析,计算出影响程度的大小,对两者关系进一步证实;第五节是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相关文献回顾
  对中国区域间市场分割的讨论始于Young(2000)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为了巩固既得利益而违背了资源配置的规律,这种对地方经济的人为扭曲加剧了区域市场的分割[4]。此后,国内市场分割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吸引一些学者就此主题展开研究。
  最初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趋势进行分析。Young(2000)基于经验分析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商品零售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分割日趋严重。[4]Poncet(2002)采用边界效应法[5]、郑毓盛等(200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证实了此观点。[1]同时,一些学者认同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现象的存在,但认为市场分割程度在不断减弱。Naughton(1999)通过贸易法发现省际间的贸易流量增长,且制造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相同。[6]Xu(2002)利用商业周期模型发现,尽管中国区域市场一体化还不充分,但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7]李善同等(2004)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中国国内地方保护虽依然存在,但已很大程度上得以减轻,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8]白重恩等(2004)基于中国29个地区中32个行业的产出数据构造了区域专业化指数,研究发现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9]桂琦寒等(2006)[10]、赵奇伟等(2009)[11]基于“冰川模型”来重构市场分割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区域效果不一。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来分析中国市场的分割程度,如黄季焜等(2002)分析农产品市场[12]、李杰等(2004)分析啤酒市场等[13],结果发现此单一市场也呈现市场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