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无惧失败,方能成大器


  李书福,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浙江草根经济的代表人物之一,做过不少行业,受过不少歧视,仅以十亿人民币,就敢进来玩汽车,造出百姓轿车吉利,以一己之力挑战国家行业准入制度,李书福天不怕地不怕。他的执著追求和进取精神,连日本大企业都佩服有加。
  
  无惧失败 方能成大器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环境的影响,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开始了经商生涯。和大多白手起家的人一样,他选择了不起眼的小生意——经营自家的照相馆,生意还算红火。
  他应该天生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除了想要赚大钱,做大老板,他没有别的心思。照相馆的生意显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于是,接下去他卖过电冰箱零件,跟电冰箱厂打过交道,后来自己创办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和台州北极花电冰箱厂。他开办的电冰箱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的营业额居然可以达到四五千万元。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可是不久,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李书福的冰箱厂由于规模小,没有被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关门停业了。李书福到了深圳读书,潜心学习经济管理。
  由深圳折腾到海南创业的李书福铩羽而归,回到台州之后,开始折腾摩托车。从组装一台简单的照相机开始,李书福已经经历了许多领域。开照相馆、生产冰箱、装饰材料、炒房地产、摩托车等都进行了尝试,形成了“跨行业”作战的经验与教训。但是,真正让李书福拥抱财富的却是——汽车。
  李书福说:“我一直就很喜欢汽车。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在我们四兄弟的床下,就有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模型,高兴的时候还用绳子牵着它满地跑。”看来,有些缘分是命中注定的。
  在生产摩托车时,李书福悄悄地从香港买来了包括奔驰在内的世界名车配件,继续套用“照相机组装原理”,进行拼装复原。尤其是到了1997年,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后盾,李书福终于开始放飞自己的汽车梦想了。
  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无非就是刚开始造车,除了发动机哪里都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好不容易技术提升一点,却发现拿不到国家的生产目录;好不容易拿到了目录,却发现无法让市场承认;好不容易赢得一些市场了,却发现产品无法出国——这么多年,李书福一直都在和不可能进行着战斗。他像那位和风车作战的勇士堂吉诃德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创造着奇迹。
  他也想过失败,只是他看得比常人都更通透: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鱼、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应该就是这种“不怕”,支持着他一路折腾,创造了无数“神奇”。
  
  曾被人嘲笑的李书福
  当国庆的彩车在长安街展现“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的时候,一个从浩劫中走出来的国家,经过三十年建设,确实有很多令人炫目的文治武功。有些遗憾的是,我特别期盼看到的是,在这些宏大的国家成就之中,哪怕有一些细节,提醒我们,这些成就背后不甘平凡的中国人的贡献,他们并不是笼统的面目模糊的“人民”,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梦想有成就的中国人,尤其是一些有名有姓的民营企业家的贡献,特别值得在“国庆”被记上一笔,他们至少不亚于奥运冠军们。
  假如要设计一辆彩车,展现一下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中国经济起飞的贡献,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应该被表现一下。倒不是替他打广告,说吉利轿车有多好,而是他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多年前,湖南卫视某档节目做过一期话题,谈汽车业。电视节目无非就是要制造矛盾冲突,所以当时请来了三位嘉宾:一家是红旗轿车的老总,一家是宝马轿车的中国总代理,再一个就是刚刚生产吉利轿车上市的李书福。和另外两位器宇轩昂的老总相比,李书福像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穿着不很得体的西装,看人的眼神总觉得像横路敬二一样直勾勾的。
  回过头来看,李书福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电视节目嘉宾,甚至是个拙于沟通的人。
  当几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把探照灯打到他身上,李书福也不会显得光彩四射。那天探讨到中国民营企业造车,其他的嘉宾自然强调各自品牌的积累和技术储备,言下之意,造汽车这个事情不是谁想玩就可以玩的,话到了李书福这边,他脖子一梗:“造汽车么,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主持人问此话怎讲,他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个沙发么?”主持人以嘲笑语气说道:“原来吉利前面看着像宝马,后面看着像奔驰的车就是这么造出来的。”台下观众几乎是哄笑起来。那天的节目,如果从现场来看,李书福确实得分不高,差不多是一面倒的觉得他没戏,当时一些财经报纸对吉利的报道也多有挖苦讽刺的色彩。
  今天,当时笑话李书福造车几乎没戏的人,恐怕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虽然还不能说吉利轿车就是汽车行业的成功者,但至少必须承认,李书福的团队在这个行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创业最初,李书福连汽车行业的准入许可都差点拿不到,他承诺:不要政府扶持,不要国家贷款,“给民营企业一次尝试的机会,哪怕失败的机会”……这话现在读来是多么悲壮。
  即使当了大老板也还是土里土气的李书福,正代表着所谓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草根性。中国之所以和非洲不一样,和印度也不一样,稍微有一些宽松的环境,经济就会很好的发展,并不是有些经济学家挖空心思去解释的什么优越性,而是无数像李书福这样的拼搏者和梦想家。他们就像最低贱也最有生命力的野草,哪怕有一点露水的滋润也能发芽,哪怕是从砖缝之中也会奋力成长。
  
  李书福和他汽车王国的艰难提升
  早在2007年5月,在当时车市行情大涨、广告满天飞、行业普遍欢呼“春天”的时候,吉利就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品质至上和服务优秀。企业理念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
  吉利战略转型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低端经济型轿车向功能齐全、高性价比的中高端轿车进发。
  李书福这代企业家太明白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看到了太多的失败,中国的手机产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国产手机品牌曾以低端策略赢得了市场半壁江山,但很快在国际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低端战略后,缺乏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便一蹶不振。
  其实这几年李书福已经低调了很多。那个“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书福无需再像个悲情英雄一样出现在媒体的视野里。企业在壮大,他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为企业做免费公关。相反,个人色彩的淡化反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但李书福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的诗人气质,最近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力量在风中回荡”。
  2009年4月15日,李书福去北京参加国家工信部召开的“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由一个不准出生的人成为主管部门的座上宾,李书福增加的不只是信心。
  在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之前,苗圩曾担任过6年(1999—2005)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那期间,吉利从无到有,浸满李书福的血泪。苗圩对吉利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吉利的“先进的发动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独创的BMBS(防爆胎技术)”称为“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吉利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战略转型也得到了苗圩的极力称赞。倾听苗圩讲话的过程中,李书福双唇紧抿,眉毛时而夸张地一挑。
  
  (材料据自《中国青年》、《财富生活》、《 财富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