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30年


  中外合资公司也经历了数轮变迁,唯一不变的原则是“各取所需”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合资企业成长的30年。
  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几乎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唯一方式。从国家层面来说,“用市场换技术”也是最初成立合资企业的一大初衷,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
  而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并且成为令人艳羡的全球最大市场。中国的企业经过30余年市场磨砺,日渐成熟,在全球经济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除了在中国市场独当一面,也有了不少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
  今天的中国,除了合资车企仍旧非常活跃之外,在许多行业,已经难觅中外合资企业的踪影。而外资在经历数轮政策放开后,进入中国的门槛不断降低,也由此拥有了更多进入世界最大市场的途径。
  合资之幕开启
  1979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外商投资法。一年后,中国首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除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行业之外,日化和啤酒或许能勾画出中国第一轮轰轰烈烈的合资风潮的轮廓。
  上世纪80年代,化妆品行业处于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状态,本土品牌几乎占据整个市场。“海鸥”、“桂林”、“天津”是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活力28”、“熊猫”、“美加净”牙膏畅销全国。然而,这些品牌缔造的神话多数是基于供不应求的短暂成功。
  1988年8月,美国宝洁公司、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广州肥皂厂以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出口贸易总公司共同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中美港合资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作为全球日化行业的领军者,宝洁一直关注中国市场。而拥有60多年历史的广州肥皂厂恰好是个资质优秀的合作伙伴,一是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二是广州肥皂厂业已建立的市场渠道。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外资大批涌入,合资日化企业猛长,带来的最明显变化,莫过于扣人心弦的明星海报,轮番轰炸的电视广告,目不暇接的去屑、保湿、隔离等新概念。
  中国本土日化企业也纷纷踏上合资道路。南方的“浪奇”和北方的“熊猫”投入宝洁怀抱,“海鸥”、“桂林”入驻汉高阵营。
  除日化行业外,啤酒业也是开放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啤酒市场迅猛膨胀,本土啤酒企业高峰时期曾多达800多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格局逐渐由百舸争流变为青岛、珠江、燕京等几家独大。
  与此同时,数十家外国著名啤酒企业进军中国。各大啤酒巨头以并购方式跑马圈地,尤其在2001年后厮杀更加剧烈——中国加入WTO后,它们寻求与本土啤酒企业强强联合,掀起抢滩中国市场的第二次浪潮。
  行业老大华润雪花,由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创立于1994年,雪花啤酒2013年实现销量1172万吨,雪花品牌销量1062万吨,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第一个“双千万吨”企业。
  外资啤酒企业抢滩,重塑了中国啤酒业格局。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啤酒五大集团,共占据中国市场80%份额。
  外商独资浪潮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外资在华投资路径的一个分界点。
  随着合资政策放宽,在日化、啤酒、食品、乳业等行业内,越来越多合资企业转向独资经营,通过增资、独资,甚至是战略亏损等竞争手段,重新调整其战略部署。
  在日化行业内,一场无声的资本暗战悄然开幕。
  宝洁等昔日合资企业的佼佼者逐渐转向独资,与此同时,熊猫、浪奇等一些沉寂许久的本土老牌企业纷纷觉醒,重回“自由身”。
  市场不等人,今日的日化行业格局早已焕然一新。中国的日化新老品牌却面临着中高档市场被外资控制、低端市场国内品牌一片混战的强大竞争压力。
  外资品牌产品种类多,市场细分到位。他们既能拿出对抗国产品牌的法宝,又有高档产品维持品牌形象。全方位的竞争中,国产品牌依然总体处于劣势。
  合资企业转向外资独资企业后,几乎无可避免地向垄断走去。
  自1988年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后,宝洁公司陆续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地设立了十几家合资、独资企业。自1993年起,连续七年成为全国轻工行业向国家上缴税额最多的企业。此后,宝洁逐步与中国合资伙伴分道扬镳,转变为独资企业。
  政策门槛仍在
  今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独立发展。但在某些领域,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合资仍旧是外资进入的唯一通道。
  当地时间2014年10月10日,空中客车公司(以下简称空客)与天津保税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在德国柏林签署了关于在天津建立空客A330飞机完成及交付中心的合作意向书,项目涵盖A330飞机的客舱安装、喷漆等环节。
  早在2005年,空客就和天津保税区、中航工业合资组成了空客A320系列天津总装线,并在2014年3月又追加了A320系列天津总装线的二期合作,时间段由一期的2016年延长到2025年,并增加了A320neo的总装,同时推动天津成为空客在亚洲的中心。2013年,空客还与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旗下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飞集团)等中方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哈尔滨建设复合材料飞机零部件制造中心。
  在这些合资举动的背后,是空客在中国市场销售业绩的激增:自2008年起,空客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相当于之前25年的在华飞机销量(500架)。这被解读为空客“以技术换市场”战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