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洞察皆学问,把握“食代”新脉搏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ji/spji201510/spji20151001-1-l.JPG
  食品产业已经走过了三个季度,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事不少,小事不断。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也是国产奶价高于国际奶价的原因之一。
  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增加了我国乳品企业的奶源选择空间。
  国家出台新国标将包装饮用水分成三大类,一方面是为了更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净化水行业秩序。
  在方便面行业整体寒冬的背景下,各大方便面企业纷纷加快高端化布局。
  对不合格的进口食品,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也将成为各行业的紧箍咒。
  食品安全辟谣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要消费者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
  2015年,对于食品产业来讲,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紧抓机遇、谋求发展的一年。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产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在行业进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之时,酒类、休闲食品、饮料、乳制品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问题?各行业是怎样解决的?深挖事件根源,我们又能从中总结、吸取到哪些经验?这对食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产业信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本刊将推出“食事洞察皆学问,把握食代新脉搏”系列专题报道,为您拨开当下食品产业面临的重重迷雾,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脉搏。
  凉爽的秋风带走了暑期的酷热,给我们的生活平添几分惬意。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业却不见丝毫凉意,反而日渐升温。不论是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目光,还是各行业内部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调整,都让这个关系人们健康、生活的朝阳产业一次又一次吸引人们的眼球。
  今年年初至今,食品产业已经走过了三个季度,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事不少,小事不断。那么究竟哪些事情可以被称为“大事”呢?我们又能从这些大事中总结出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对产业未来发展又能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抓住产业发展的脉搏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正是应了那句俗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黯然“倒奶”背后 乳业整装待发
  要说2015年的食品大事件,我们还得从头说起。年初关于奶农杀牛、倒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奶农将鲜奶倒入下水道,泪水浸湿眼眶的画面让人揪心。也正是因为此次倒奶风波,将我国乳业又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中国乳业用了7年时间才堪堪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经过行业的内部调整和对奶源的严格把控,我国乳业逐渐恢复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任。虽然部分消费者仍然对国产奶质量持怀疑的态度,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乳业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受到国际奶价持续走低、进口奶激增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山东、广东、陕西等地均出现杀牛倒奶现象,虽然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解决“杀牛倒奶”问题,但收效并不明显。
  有数据显示,在杀牛倒奶事件愈演愈烈之时,欧洲收购奶价约为每公斤1.88元,美国收购价约为每公斤1.91元,而我国平均每公斤牛奶成本约为3.5元,远高于国外主要牛奶产出国的成本。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理应在奶牛养殖及原奶价格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但是现实却大相径庭。其实造成当下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奶牛养殖成本过高,不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高蛋白饲料的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统性成本较高。而中小规模养殖仍然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成本高,比较收益低,也就导致了奶农养殖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也是国产奶价高于国际奶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全球乳品市场供大于求,导致2014年9月以来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台的全脂乳粉拍卖价格下跌了16.9%,而脱脂奶粉价格也下跌了7.7%。全球原奶供过于求的苗头显现,从而引发了全球原奶价格的下调。
  国际奶价与国内奶价的天壤之别;新西兰、欧盟等国相对成熟的技术;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质量;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国内乳品企业大量选用进口奶源。
  有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干乳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25.2万吨,同比增长31.3%;进口大包装奶粉(原料)累计达81.41万吨,同比增长50.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8.98万吨,同比超过100%。
  但是过多使用进口奶源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使用进口奶源的同时,就会减少使用国内奶源,导致“杀牛倒奶”事件的爆发,对我国上游养殖业产生极大影响。
  时隔几个月,“杀牛倒奶”风波尚未平息,我国乳业又面临新一轮更强的冲击。今年4月1日,欧盟取消了长达31年的“牛奶生产配额制度”,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护乳业,通过设立产量上限来达到供需平衡,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欧洲的牛奶产量严重过剩,出现了所谓的“牛奶海”现象,和我国当下的“倒奶”现象如出一辙。但该制度并未起到保护奶农收入平稳的作用,反而使得小型奶农农场被迫关门。该制度的取消意味着欧盟的乳品产能得到完全释放,大量的进口奶涌入中国市场,对我国乳业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其实不论是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度”的取消,还是之前进口奶冲击国内市场导致“杀牛倒奶”,归根结底都是国内外奶源的选择问题。而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增加了我国乳品企业的奶源选择空间,在此之前,我国75%的进口原料奶粉来自新西兰,该制度取消之后,我国对新西兰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机会。
  经过此次“杀牛倒奶”事件,以及“牛奶生产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乳业在阵痛的同时,也在逐步成长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乳品企业未来应积极布局低温奶市场,与进口奶形成差异化竞争,应鼓励发展鲜牛奶、低温营养奶、特色酸奶、冰淇淋等低温产品;同时,针对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和儿童群体,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型、营养强化型的低温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