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乳业品牌


  中国乳业从一个新兴食品行业,到目前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食品产业,乳品已经成为千家万户的家庭必备。作为乳品行业的领头羊,伊利引领了乳业的发展,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
  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458.7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56亿元人民币,双项持续增长并稳居行业第一,跻身全球乳企十强。其实,20年前伊利只是一家营业收入不足4亿元人民币的小企业。
  这些瞩目的成绩离不开伊利的掌舵人——潘刚。2005年,年仅35岁的潘刚临危受命,当选伊利集团董事长。期间,潘刚展示出了卓越的经营领导能力,十年间,便将伊利带入了全球乳业十强的阵营。近年来,伊利更是发力上游,把目光瞄向海外,在新西兰等全球奶源地开疆拓土、投资建厂,与荷兰、美国、新西兰诸多世界知名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力求为国内消费者带来安全放心的优质奶。
  在潘刚的率领下,伊利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销售收入不断猛增,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根据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2015年,伊利继续蝉联全球乳业10强,继2014年后再次成为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中的唯一亚洲乳企。
  做强中国乳业,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健康中国梦”,落在伊利肩上的责任重大而又紧迫。潘刚说,伊利要不负使命,思恩前行。他领导着伊利这个中国乳业旗舰,正不断推动创新和国际化这“两个轮子”,坚守质量和责任这“两个根本”,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乳业品牌。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这是潘刚对伊利20年来所取得骄人成绩的自我评价,也正是这一信条让潘刚带着伊利一路向前。
  不创新,无未来
  对于伊利做到在全行业稳居第一,潘刚说:“伊利虽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还处在青春期,我们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持续的创新。”作为伊利的掌舵人,潘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带来的紧迫性。在每月例会上,“创新”是他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2014年中荷经贸合作论坛上,潘刚曾在演讲中第一次从东方视角提出了“反式创新”的理念: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能直面挑战。通过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收集当地的技术和智慧,然后反哺于本土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成熟的经济体,西方在研发、体系化等方面的经验能帮助中国企业迅速站上“巨人的肩膀”,而对中国本土需求的洞察,则保证我们能够始终向着最具增长力的方向发展。
  2014年,伊利对之前的创新体系重新做了梳理,将原有的技术中心升级为创新中心,以满足企业在产品、研发、管理、品牌等方面新的需求。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过去的创新基因,让创新成为更加自觉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国家的战略,更加积极地掌握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一旦我们拥有了自觉的态度和升级的主动权,伊利在全球乳业的影响力、在中国乳业的美誉度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潘刚这样说到。
  在潘刚眼里,创新是全方位的,既有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有产品的创新。针对产品而言,潘刚认为,产品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死守旧传统不及时做出改变,那么只能被社会淘汰。为此,伊利不断地通过创新保证着企业自身的活力。
  回溯过去,伊利通过大规模引入现代化超高温灭菌液态奶生产线,实现把内蒙古的优质牛奶卖到了全国各地,开创了中国“液态奶时代”。据相关市场数据,2015年1~9月,伊利旗下“金典”销售额同比增长20%;常温酸奶安慕希销售额同比增长661%;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金领冠珍护”,销售额同比增长24%;酸奶两大明星子品牌——“畅轻”和“每益添”,销售额增速分别达到53.9%、37%。
  产品创新离不开科技发展,无论是产业链的建设维护还是公司治理决策,伊利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这些年,伊利聘请了业内的精英人才,组建了一支强力的科研队伍,专注乳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绩。
  “不创新,无未来。”面对骄人的业绩,潘刚说这就是伊利成功的秘诀。
  走出去,再回来
  全球乳业正在融为一体,中国乳业已经成为乳业地球村的重要一员,是世界乳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乳业是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乳业互联之路,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潘刚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对伊利而言,有形在于,可以看到乳业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在加速流动,伊利得以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无形在于,伊利“全球织网”的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完成,对全球乳业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在他眼里,面对全球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环境,伊利唯有稳固本土优势,同时汇聚全球能量,才能在全球乳业版图中发挥更大的影响,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推进,潘刚也不断建议在“一带一路”中实施“走出去,再回来”的发展模式,即通过“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而将国外的产品和科研成果回流到国内,用于更好地服务国内消费者,同时实现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所谓的“走出去,再回来”模式,核心是要到国外抢占两个制高点:一个是原料,一个是科研。在原料方面,通过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让国外的空气、水、阳光、草地为我国所用,一方面可以补充国内的消费需求,平抑国内原奶价格波动幅度,另一方面也是在减轻我国畜牧业的资源压力;在科研方面,潘刚提出“反式创新”的理念,号召中国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建立研发中心,收集当地的技术和智慧,然后更好地反哺于本土的市场需求。
  伊利也不断将“走出去,再回来”这一理念落地实施。近年来,从海外设厂到全球产业链搭建,再到升级全球研发体系,伊利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不断迈步、越走越宽。通过实施“全球织网”战略,伊利已经编织了一个包括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大网,其全球织网的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