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摘要: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教育质量得到积极关注,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积极性进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发展中也存在经费严重不足、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因此,要有合理的定位意识、忧患意识和特色意识及市场导向意识等发展理念,采取措施,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01-06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争上的优势。但是从另外一点讲,国家也考虑到,通过这样一个机制上的变化,可以调动社会的资金来办教育,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到去年年底,独立学院有249所,现在还在继续批,而且批的速度还比较快,到了今年7月11日的时候,独立学院数字是294所,目前,已经超过了300所。去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数是68万人,其中55万是本科生。

第五大块是自学考试。目前的自学考试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仅2002年这一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文凭的学生就达66.2万人,取得本科文凭的学生达到了23.3万人,两者加起来接近90万人,相当于我国80年代初期全体普通高校在校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现在由于扩招还在进行,因此,自学考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几年自学考试的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自学考试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第六大块是军事高等教育,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决定性的进展。

1.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是单一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开始恢复民办高等教育,这二十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44所,其中25所本科院校,219所专科院校,最近已经达到了26所本科院校。在这些学校里,注册在读本专科生达到了71万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加上68万独立学院的学生,大概是130万多一点。今年,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民办普通高等学院的招生数都有了大幅的增长,现在民办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到了整个本专科在校生的14%~15%左右。

2.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过去,中央部委及省市都办学,但随着国务院机构的改革,许多部委被撤消了,有些部委虽然还存在,但国家已经取消了他们的办学职能。这样一来,有300多所原来由中央各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被放到了地方来管理,建立起了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这么一个新的体制。现在中央这一级负责管理的大概还有100所左右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教育部,目前教育部负责管理着72所学校、76个办学实体。为什么不说是76所学校呢?这是因为其中有几所学校是一个牌子,两个实体。比如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有一个校区,在北京还有一个校区,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还有像石油大学,它既有东营校区,还有北京的昌平校区。除了这些以外,中央部委原来负责管理的学校统统都交给了地方来管理。

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790多所高等学校分别进行了合并调整,最终合并成了320多所高等学校。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合并调整?因为这其中的好多学校都是过去学苏联而建立起来的单科性的学院。根据教育规律,单科性的学校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上有它的缺陷。在建立的当时,适应了我们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个弊病越来越暴露出来。在这个合并调整之前可以说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通过调整,创造了一批综合性的大学,同时,通过合并调整提高了我们学校的办学效率。在合并之前,我们的普通高等院校校均学生数3000人左右,现在,我们达到了校均7300人左右。其中,本科院校达到了1.3万人左右,规模效益已经体现了出来。当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中央下放的学校,它一个也不接收,统统将这些学校同教育部的学校捆起来。这样也造成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合并,甚至出现了几个非常庞大的,有点像怪物的学校。当然,如果加强管理,也应该说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

3.物质投入体制的改革。过去我们高等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提的“财税费产社基”六字投入体制方针以来,在这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子。去年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大概1800多亿,其中49%是财政性的拨款,51%左右是多渠道筹措的,包括收费取得的教育经费。

4.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5.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精简机构内部的机构和人员,实现全员聘任制。

6.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没有调动起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后勤,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的教育厅局以及我们各省高等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且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日益增大。

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用周远清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非常不容易。我们旧中国的时候曾经有比较大的私立教育,当时的私立教育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教会办的学校,这部分学校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更早。但是,解放以后,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接收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并将这些学校全都改为由政府举办。同时,又由于当时的“一化三改”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这样,使得其他依靠民族资产阶级捐资生存的一些私立学校也都统统由政府接办了。在1952、1953年前后我国就基本没有了民办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总体上实现了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全是公办,而且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民办教育就是在这种公办教育比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说中国民办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与欧美一些国家两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格外不容易。如果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不考虑这个现实,不去突出或者创造自己的特色,走一条特色化的道路,我们就永远只能跟着公办高等教育的后面爬行。我也确实看到凡是现在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等学校也都是注意走自己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公办高等教育,这样他们才有了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有较快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我们现在的定位,并且创造条件,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我们外事学院来讲,我们既然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那么,我们不仅要和我们同时存在的26所本科民办院校相比较,而且应该和300所独立学院放在一起衡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之后,多样化的问题突出起来了,包括一批本科院校,现在他们头脑开始逐渐清醒,有一批院校已经把自己的定位开始往下调,明确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本科院校总的加起来大概700所左右,相当一部分还是坚持着学科性的路,他们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或者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或者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他们不会放弃自己过去的原则定位。但是,应该说现在有两三百所学校都在往下调,这样我们就要考虑我们在这五六百所学校里头怎么确立自己的特色,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求得更大的发展。否则的话,竞争的压力会使得我们不进则退,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校深入思考。

三、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