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自强,教育要自立

2014年9月,本人随2014年度第一批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考察了日本的基础教育。期间,我们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官员关于《日本的初等、中等教育》的报告,参观考察了千叶县立特别支援学校市川大野学园高中,立教新座初中.高中、东京都立向丘高中、圣德学园初中.高中、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初中、千叶县立国分高中等6所各具特色的学校。通过参观、交流,我感到日本的基础教育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是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和国立学校实行全额预算。政府不仅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学费和教科书费,而且为学生的营养午餐和人身保险等买单。二是公共财政为国民提供均衡公平的义务教育服务。日本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拥有的设施,在其他义务教育学校一定能够找到,如这次我们访问的千叶县立特别支援学校市川大野学园高中,东京都立向丘高中,千叶县立国分高中,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初中,尽管办学特色不同,但教学设施、图书馆等条件都基本相同。他们推进教育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对校长和教师都要实行定期交流,如千叶县规定教师最多每7年就要交流一次,以确保师资和管理的相对均衡。 三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教育服务。如作为智障者职业自立为目的的千叶县立特别支援学校市川大野学园高中,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务实的课程设计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依法治校,全面育人

访日期间乘车外出感触最深的是没有看到汽车闯红灯的,行人闯红灯的也少见,没有看到象国内一样的成排的监控摄像,正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依法治国、依法管理,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很强。政府对学校管理也一样,政府对学校的“督”已经逐步淡化,对学校的评估也是以自评为主,辅以家长和社区的评价与咨询。政府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很少,他们的重点已经转向“导”,引导和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学校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虽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和督导评估极少,但学校都无一例外地自觉遵守《教育基本法》和《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等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比如,虽然在日本的升学竞争压力也很大,一些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考试竞争力也安排有专门性的应考复习指导和补课,但我们没有发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的现象。写在《教育基本法》里的“自主、自律”在各学校被贯彻的淋漓尽致。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家政和技术教育、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俱乐部(社团)活动、注重因材施教并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等,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们参观的6所不同性质的学校无一例外的每天下午3时(高中为4时)之后,都有80%左右的学生参加两个小时以上的俱乐部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提供无偿的指导。这种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体质,发展了学生个性,又调节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体育课竞技项目如跨栏、长跑等都得到充分开展。

三、关注细节,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日本全社会及教育系统良好的法治环境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管理成本,使他们能集中资源于细节,做好精细服务。学校工作在关注细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方面,也是俯拾皆是。比如,在重细节方面,学校各项工作都非常重视目标的制定,有每月目标、每周目标、每课目标、每项活动目标,这些目标不是讲大话,喊口号,而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评价。学校的各种设施和功能教室也都非常宽敞,所有操作性的课都有1~2个准备室;学生都有放杂物、文具和学习资料的箱子,没有在课桌上放满书本与文具、学生无法看书写字的现象。他们对班额控制更是有严格的立法,一般控制在40人以内。教师的办公室资料丰富,工作环境如同图书馆。

四、学校重视本国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中小学校校园文化丰富,且校与校之间各具特色。其中带有共性的一点是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名人画像和雕塑,没有名人名言。

日本中小学校十分重视本国文化传承,我们在好几所学校都看到了体现日本传统文化传承的俱乐部,如剑道、茶道和柔道等。同时,日本也十分重视并擅长学习和研究外国的先进文化。我们特别注意到日本中小学校图书馆都藏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之宽,研究品质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从易经到四大古典名著,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国学大师到能工巧匠,他们都有深入的研究。

五、求真务实,礼貌简朴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但不求奢华。我们看到的很好的学校,他们的校舍等设施在表面上都很朴实,使用率也很高,没有做摆设的;日本是电器制造王国,但教师上课没有刻意追求使用多媒体的。日本人待人比较热情不讲虚面子。无论是接待我们访问团的官员和服务员,还是我们碰到的陌生人,都非常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但他们接待不讲排场,非常得体,不搞大吃大喝,不讲虚面子,即使在东京安排的正式晚宴全程也都是站着,且安排的是自助餐;除了两次官式晚宴外,其他晚餐都是发给补贴,个人自理,我们全体团员也都觉得很自然。

当然, 在与日本同行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的基础教育同中国一样,也面临一些诸如学生安全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升学压力问题、学生学业水平下降问题、“意见家长”问题、教师考评问题。

由此,我也谈几点感想和建议:

尊重教育规律,探索适度的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确定,既要考虑办学成本适度,也要考虑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温馨和校长、教师的亲近感。因此,其规模既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日本的人口密度是很高的,但我们了解到日本的学校,很少有超过1000人的,班级一般也没有超过40人的,这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我们在设置中小学校和调整布局时,要探索适度的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不要再去人为制造超大规模的学校,还要推动立法来刚性控制班级规模。

推进教育公平。

这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但城区优质学校人满为患的局面仍未改变。虽然建立了城市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在继续推进硬件资源配置均衡的同时,大力推进软件资源配置均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把每所学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取消择校,不等于真正的教育公平。可以借鉴日本允许择校的做法,探索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条件下择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特色教育的追求与选择。

转变育人观念,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实现全面发展。

当前,我们的学校和家庭一方面强调“先苦后甜”,让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学习;另一方面,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结果造成年轻一代的畸形发展和普遍的厌学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切实转变育人观念,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观念。这方面也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一方面除了基本的学科学习活动之外,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自信童年”、“成功童年”,真正享受学习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社会的规则和道德的准则渗透和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使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真正成为社会化的过程。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国学》列入课程设置。

破解“擦肩”效应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我们的国家要自强,教育要自立。在学习日本先进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孔孟之道,儒家文化,泱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要重新编入中学课程,这才是我们屹立于世界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