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空间转移实证研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sd/sysd201025/sysd20102560-1-l.jpg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转移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产业转移概述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从新空间经济学角度分析,产业转移是空间结构自组织动态演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心区域扩散过程的表现。
  判断两地之间发生了产业转移最基本的条件是两地区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主要纽带是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在这里,笔者并没有把直接投资作为判断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便在两地区间没有发生可以观察到的直接投资,依旧可以认为两地间发生了产业转移,只要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有了相对密集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产业区域转移就有可能发生。
  此外,还可以将产业区域转移的判断条件进一步放宽。假设L产业是A地的相对优势产业、B地的相对劣势产业,但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尽管A地依旧维持着L产业的相对优势,但A、B两地之间在L产业上的优势差距已经大为缩小,也就是说,出现了A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弱化,B地L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可以判断在A、B之间发生了产业区域转移。这种观点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测度
  
  (一)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聚
  本文使用产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对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情况做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平均集中率指标:
  Vi=∑k(Vik)/K,其中,Vik=Eik/∑kEik
  上式中,Eik为地区i行业k的工业总产值,Vik为地区i、行业k的产业集中率,Vi为地区i的产业平均集中率,直接衡量该地区所有产业的平均占有率,其范围在0-1之间。
  笔者根据上海、浙江、江苏历年统计年鉴计算了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变化情况。从变化情况中可以得出:江苏相对于其它两省市来说,仍然拥有短期内不可动摇的制造业优势,不过这一优势已呈非常缓慢的缩小趋势;浙江省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50上升到2007年的0.341;上海却从1998年的0.305下降到期末的0.220,上海以制造业占主体的格局慢慢转向以其他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而劳动密集型、一般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将向周边地区转移,上海自身只保留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的极少数制造业行业。
  本文进一步从制造业各行业角度分析产业的变化和专业化情况。用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来揭示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变化。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HHI=∑i=1(Xi/X)2,其中,X表示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i企业的规模。
  根据上海、浙江、江苏历年统计年鉴计算了长三角内部各行业赫芬达尔指数变化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28个制造业行业中的20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上升。因此,随着长三角内产业体系的增强,产业的集中趋势是主流。在表1的总共28个行业中,只有少数行业发生了扩散。其中赫芬达尔指数下降的行业是烟草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中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度下降的幅度较大,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平均从0.39下降到0.33-0.36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从原先市场份额占有度较高的省市向周边省市扩散。
  如果再结合各行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看,发现这些行业的市场份额最高省市或者发生份额明显下降,或者所属省市发生变化,如上海市的烟草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份额分别从1998年的0.477、0.499下降到2007年的0.372、0.431,江苏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从1998年的0.523下降到0.479,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省市索性从上海转为江苏。透过这些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这些行业要么是地方政府垄断型,或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二)长三角制造业的空间转移
  笔者认为产业优势的变化和产业集聚导致了长三角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产业转移为载体的“集聚一扩散”演化过程,表现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心区域的向外扩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就开始显现出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过渡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由于上海和浙江之间在空间距离上互为邻域,经济联系紧密,上海和浙江在制造业的诸多产业领域方面表现为这种先后继起的“雁型发展”形态。
  本文对1998-2007年期间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在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分布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至少以下行业发生了比较明显的产业转移: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轴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其路径如下:
  1.从上海直接转移进入浙江省的行业只有家具制造业,1998年上海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为0.370,而2007年浙江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为0.563,这一结果似乎出于一般学者的意料。因为按照一般学者的研究,浙江应该主动承接大量上海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但实证表明只有家具制造业。
  2.从上海间接转移进入浙江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和橡胶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先由上海转入江苏,再由江苏转入浙江。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革、制品业为例,从上海1998年的0.425转移成江苏2002年的0.452,再转移到浙江2007年的0.464。
  3.从上海转移进入江苏省的制造业行业有:医药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其中,上海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份额1998年为0.559,转移成江苏2007年的0.583;上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的市场份额1998年为0.405,转移成江苏2007年的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