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2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肺癌合并VTE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细胞学确诊的532例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明确VTE诊断22例。分析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临床相关因素与肺癌合并VTE的关系。结果:D-二聚体、IL-1和TNF正常水平患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0.32%、1.09%和2.30%,而高水平患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9.55%、7.42%和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IL-1和TNF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合并症中D-二聚体、IL-1、TNF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中腺癌合并VTE的病例最多(18例),占81.8%。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肺癌;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71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为4%~2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报告显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8%和38.9%。但目前国内关于VTE的预防和治疗与国际指南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临床一线的相关资料来研究并改进我国VTE的防治现状。本研究通过观察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肺癌合并VTE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细胞学确诊的532例肺癌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明确VTE诊断22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4.14%(22/532),均有随访记录。肺癌组织学分型参照1999年WHO公布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国际标准,分期参照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肺癌分期标准[1]。

本组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中,男14例(63.6%),女8例(36.4%);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全部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腺癌18例(81.8%),鳞癌4例(11.2%)。ⅢB期6例,Ⅳ期16例;7例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伴慢性合并症10 例(45.5%),分别为高血压3例,脑梗死2例,慢性肺部疾病2例,2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17例(77.3%),其中有2位患者同时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1.2 VTE检查方法 螺旋CT:应用GE Brightspeed 螺旋CT检查。对患者进行胸部平扫,采用CARE dose 扫描方式。指标设定:重建层厚5 mm,准直15 mm×1.5 mm,进床速度每秒15 mm,扫描速度每秒2 r。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前臂静注对比剂,注速速度3 ml/s,在肺动脉干水平应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准直为15 mm×0.75 mm,进床速度每秒9 mm,扫描速度每秒2 r)。注射造影剂后180~240 s后以CARE dose 方式从腘静脉水平至双肾静脉水平行下肢及腹部深静脉扫描[2]。

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检查操作规程推荐方案》方法进行检查,探头为线阵式,探头频率为3.5~5.0 MHz,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央,声束与血管夹角小于6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和TNF的表达水平,采用半定量乳胶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字2检验分析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IL-1 和TNF。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本组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5.97%、10.78%)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0.05);D-二聚体、IL-1及TNF增高患者的VTE发生率(9.55%、7.42%及8.33%)明显高于指标正常者(P<0.01)。见表1。

表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2.2 VTE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IL-1和TNF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62.126、2.437和2.014)。

3 讨论

当前研究证实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目前认为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任何增强凝血功能,抑制抗凝-纤溶作用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4]。肺、前列腺、乳腺及结直肠肿瘤是最常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肿瘤,占所有深静脉血栓患者的10%~15%。恶性肿瘤是继发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其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3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把其中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D-二聚体、IL-1、TNF等临床因素与VTE的关系。结果表明:(1)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0.05);D-二聚体、IL-1及TNF增高患者的VTE发生率明显高于指标正常者。(2)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IL-1和TNF升高是肺癌发生VTE的相关因素(P<0.05)。提示:血小板计数、腺癌、血浆D-二聚体、IL-1及TNF都是肺癌并发VTE的危险因素。

目前,对于肺癌患者并发 VTE 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文献,分析肺癌易并发VTE的机制有:(1)导致促凝物质增多,激活凝血状态;主要是组织因子和癌性促凝物质。组织因子通过增强凝血因子Ⅶ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癌性促凝物质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依赖维生素K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2)肺癌引起体内抗凝活性的减低,主要是抗凝血酶Ⅲ、蛋白C及蛋白S的缺乏。(3)肺癌继发血小板活性异常,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4)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异常:肿瘤细胞可直接破坏血管壁,从而使胶原和基底膜暴露,促进血栓形成[7-8]。

参考文献

[1] 王敬慧,张树才,高远,等.70例肺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11):869-872.

[2] 蒲增惠,于红霞,赵茂茂,等.小剂量华法林预防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7):35-36.

[3] 杜永良,李峻岭,米玉玲,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5例临床分析[J].癌症进展杂志,2009,7(6):675-678.

[4] 苏春永,杨晓光.肺癌术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219-2220.

[5] 李光明.以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2):1407-1408.

[6] 朱韧,刘锦铭,张海平,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89例临床分析[J].肿瘤,2011,31(10):911-917.

[7] 江庆华,黄 敏,张仕碧,等.肺癌患者深静脉置管致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82-1683.

[8] 赵秋红,张力,原永平.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新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522-1524.

(收稿日期:2012-03-30) (本文编辑: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