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并且将观察组的43例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治疗,将对照组的43例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纳米药物;肝癌靶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b)-0050-02

Clinical Effect of Nanodrugs Applied to the Targeted 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HUANG Xiao-qi

Pharmacy Departmen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Zibo City, Zibo, Shandong Province, 255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anodrugs applied to the targeted 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Methods Eighty-six cases with liver cancer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rawing metho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nanodrugs,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sorafenib. And the values of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wo groups were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much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6.05% vs 62.79%)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much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8.60% vs 51.16%)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Nanodrugs applied to the targeted 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anodrugs; Liver cancer targeted; Clinical effect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患有肝癌的人数越来越多,其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肝癌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病以及高发病之一。肝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其死亡率极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对于肝癌的治疗,传统的治疗大多是采用化疗的方法,对患者的癌变细胞进行杀死处理,主要运用细胞毒性药物[1]。但是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于肝癌的治疗并没有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会引起患者较多的不良反应,就此,探寻行之有效的肝癌靶向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该次实验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肝癌患者,对其进行纳米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为(45.5±1.2)岁;对照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为(43.5±1.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其治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第一个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第二个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第三个方向为被动靶向治疗。第四个方面为主体靶向治疗。通过纳米药物的治疗,起到抗癌的效果。

1.2.2 对照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 Bayer Pharma AG 规格:200 mg*60片/盒)治疗,要求患者口服,0.4 g/次,2次/d,并且空腹食用[2]。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并且对于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肝癌靶向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患有肝癌的患者越来越多,肝癌作为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肿瘤,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肝癌的死亡率极高,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但为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之外,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肝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分析,探寻肝癌靶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实验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将其分成两组,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治疗。纳米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四方面[3],即第一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容易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但是纳米药物治疗与之相比,其更具安全可靠性,并且治疗过程中的靶向性更好,更能够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基因靶向治疗主要是对肝癌患者予以纳米药物,使其聚阳离子高分子能够与患者的DNA两者进行相互配合,并且较好的结合,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基因载体。第二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医护人员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但运用纳米药物,在此基础上还运用磁性材料两者相互配合进行治疗,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血管内。这一治疗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癌细胞准确释放药效,起到预期的抗癌作用。第三方面即为被动靶向治疗。通常情况下,人体的器官对于微粒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阻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微粒的粒径不同引起的,但是患有肝癌的患者,其血管皮间隙会变大,患者皮间隙的组织会遭到一定的破坏,不具有完整性,就此对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第四方面即为主动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特异性的靶向分子与患者使用的纳米药物进行相互融合接触,就此对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释放药效,达到良好的抗癌效果。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对于肝癌靶向的治疗其中也运用吉非替尼等药物,但是其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对于患者的生存率难以保障,其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其相对比,纳米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存率。

该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1.79%;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吴发胜,邓鑫,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2):118-120.

[2] 孙岚.ACNP-ME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对肝癌干细胞靶向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

[3] 李瑛,曹蔚,王四旺,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6):613-616.

[4] 邵平,汤诗杭,林翔,等.肝癌靶向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15(3):211-214.

[5] 陕西省肝癌靶向新药研究取得新突破[J].创新科技,2014(7):63.

[6] 权桂兰,陈宝,吴巧利,等.乳糖化肝癌靶向介孔硅胶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C]//乌鲁木齐:第一届生物颗粒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乌鲁木齐:中国颗粒学会,2013:12-13.

[7] 段存贤.环境响应型肝靶向纳米凝胶给药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8] 韩立杰,刘伟,杜娟,等.转铁蛋白与R8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肝癌靶向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4):33-35,39.

[9] 马哲松.RGD修饰紫杉醇脂质体靶向抑制肝癌HepG2细胞[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803-806.

(收稿日期: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