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首次氢弹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大气层全当量氢弹试验,使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武器的国家。这次氢弹试验的成功,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次成功进行氢弹试验,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样的速度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严密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氢弹研制要解决许多理论问题,攻克众多工程技术难关。由于氢弹爆炸的当量大,工程设施虽经过多次试验,而对其能否经得住更大的冲击,还需作细致的测量核查。所以,我们在氢弹试验之前还进行过一次氢弹原理性试验。试验结果,无论从原理结构,还是实测结果,都获得了成功。

1966年12月30日至31日,聂荣臻元帅在核试验基地招待所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总结刚刚结束的氢弹原理性试验,研究了全当量氢弹试验问题。王淦昌、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于敏、周光召、方正知和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觉、核试验基地副政委邓易非等领导及各方面专家参加了会议,我作为核试验基地司令员也参加了会议。朱光亚向聂帅汇报了试验方案,爆炸当量初步定为400万吨,试验时间定在1967年9月。聂帅同意这一方案。之后,由于氢弹研制速度加快,中央专委决定,将试验提前到1967年第二季度进行。因此,基地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加快了步伐。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1967年初,核试验基地召开了氢弹试验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试验计划。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国防科委指示,这次试验不再另成立试验党委,由核试验基地党委组织领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参加了试验的领导工作。

试验的准备工作首先从21所开始。根据氢弹研究单位给出的技术数据,经过大量的理论计算,确定在核试验场的爆炸高度6这是与试验工作诸多方面都有关系的第一坐标,据此计算出不同距离点的光辐射能量、冲击波压力和放射性沾染的范围。

试验的工程保障任务十分繁重,除场区原有的10个永备工号和几十项大型效应工程以外,还需要建设工程327项。我向工兵第124团团长王国栋、政委刘际玉说明了情况,要求动员部队发扬连续作战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在冬季施工,同时要做好防寒准备。正准备撤场休息的部队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领导这项工作的是张志善副司令员。张志善是我多年的老战友、老搭档,我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时值深冬季节,戈壁滩上十分寒冷,狂风卷着沙石漫天飞舞,不时发出令人战栗的吼叫。然而,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冲天,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日看到“蘑菇云”。过去工程设计由专门部门负责,图纸要送到北京审查修改。这次,我们基地承接了设计任务。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质量,为现场安装调试创造了条件。部队如期完成了第一期测试工程和第二期装配厂房改造及坑道式装配厂房任务。

在试验工程准备的同时,各种测试项目的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这次试验共安排了38个测试项目,测量仪器设备493台(套),效应试验53个;测试项目涉及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学、控制等等。基地21所的科技人员为了在试验中拿到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加班加点,昼夜苦干,顽强攻关。这次试验除沿用飞机挂取样器穿入蘑菇云收集放射性微粒样品外,还增加了两个新项目:一是首次发射固体火箭收集样品;二是采用雷达跟踪。由于原有的控制系统不能满足试验要求,21所的忻贤杰带领控制研究室的科技人员,自己设计研制了灵敏可靠、能远距离测控的第二代控制设备。这一新型的控制设备原计划6个月完成,结果仅用两个半月就完成了。在研制期间,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进场后的安装调试一般需要20天,他们仅用9天就完成了。

全当量氢弹试验杀伤破坏区域和放射性沉降范围增加,对各项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气象预报要确保中国西北、东北、华北的十多个省区的烟云径迹可能到达的地区无降水,还要注意烟云出境后不给邻国带来危害。为此,气象预报人员对场外降水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从中找出规律。经过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分析,预报出了试验日期。

通信保障分队重新研制和改进了主要通信设备,对重要通信枢纽采取防护措施,保证试验中的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基地制定并下发了《场区安全边界及特定点的防护要求》、《场区安全防护规定》、《参观戒严规定》,制定了《紧急转移方案》和《发生触地爆炸的处置办法》。遵照上级指示,近区由基地派工作人员到居民点组织安全防护,远区由兰州军区和卫生部抽调防护分队、卫生医疗队到敦煌地区待命,以应付意外情况。总参谋部、国防科委会同有关单位调动备用列车和大批卡车在敦煌附近待命,作为转移居民的应急措施。

1967年3月1日,基地在试验场区开设了指挥所。军内外28个参试单位、6000余名技术和保障人员,从4月下旬陆续进入现场进行准备工作,其中效应单位15个,包括10个效应大队,它们分别是总后效应大队、空军效应大队、海军效应大队、炮兵效应大队、工程兵效应大队、装甲兵效应大队、通信兵效应大队、防化兵效应大队、铁道兵效应大队、第二炮兵效应大队。地方的参试单位有国家卫生部、建工部、铁道部、水电部、石油部、各机械工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所等单位。

各效应单位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指示,在试验场区建起了各种效应工程,研究核爆炸对各种效应物的影响。总后勤部、国家卫生部为研究核武器对人员的伤害和防护措施,在场区的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布放了猴、兔、狗等动物,对这些动物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观察各种条件下核辐射对动物肌体的影响。铁道部为了验证正在修建的北京地下铁道对核武器的防护性能,在场区修建了两段模拟地下铁道。除此之外。效应单位还布置了各种武器及工程、通信等设施,包括飞机、舰船、装甲车、火炮、各种雷达、有线电、无线电通信设备、永备工事、人防工程、野战工事等;民用效应物品有服装、食品、药品、农作物及其种子、机车、工业厂房等。

聂帅坐镇指挥,试验取得成功

5月30日,聂帅向我们发出指示,氢弹试验已进入紧张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务必周到细致,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万万不可疏忽大意,要千方百计地保证试验的成功和人员的安全。鉴于氢弹原理性试验的经验,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次试验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各项预案,切实搞好场地警戒、剂量侦察和监督等工作。根据聂帅的指示,全场又进行了一次查漏补缺工作。

6月5日,试验用的氢弹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加工完毕,6月8日运抵机场装配厂房。

6月12日,国防科委来电,传达了当天上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央专委会上的指示。周总理公布了毛主席1958年6月21日关于要搞原子弹、氢弹的指示,并强调指出,这次热核试验,将要实现毛主席对发展我国核武器的英明预言和伟大号召,要在全场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周总理对基地报告中准备工作“均很正常”的说法指出,伞有三处裂口,还能说“很正常”?缺乏科学态度。应为“较为正常”。不要过分乐观,要实事求是,必须认识这次试验新的特点,并认真严肃对待,绝不能粗心大意,工作应精益求精,要有应付意外情况的安全措施,要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全。周总理还告诉大家,聂帅将赴现场亲自领导这次试验,具体指挥由我、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等同志负责。

6月13日上午9时,试验现场进行了全场综合预演,轰—6飞机空投了一枚不带核装料、有引爆控制系统的“冷”弹。预演前,我们对周总理指出的问题,又做了全面检查,特别是对伞再次做了检查和试验。经过综合预演,全面检查了各重要部位,使各作业点人员进一步熟练技术操作,达到了预期目的。

6月16日,聂帅来到核试验场区。我和张震寰、李觉、袁学凯、邓易非等向聂帅汇报了有关情况,并建议正式试验零时定在17日上午8时。聂帅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当天晚上,聂帅住在场区的开屏村,这里离指挥所大约30公里。

第二天清晨7时,天还没亮,聂帅便乘车直奔指挥所。指挥所在距爆心55公里的白云岗。我和基地其他领导同志也一同前往。我们到达指挥所时,天已破晓。早晨天气很好,仅在靶场上空飘浮着一片卷云,确是进行试验的难得的好天。试验场上,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即将发生的一切。大家不约而同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头顶的天空。

这时的马兰机场正处于紧张而繁忙的气氛中。轰-6飞机静静地停在停机坪上,仿佛大战之前的短暂休息。机场上,机长、领航员和地面指挥员、调试人员都在做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场站站长刘宝庭和政委邓国荣亲自带领场站工作人员在机场周围警戒。同志们个个情绪高昂,大家都认为,眼下自己所从事的是最光荣、最愉快的工作,现在到了为党、为人民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时候了。

派往机场坐镇指挥的基地领导是张志善和邓易非。邓易非向在场全体参试人员作了试验前的动员,强调了这次试验以及机场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性,要大家以饱满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张志善负责领导机场的试验工作。飞机起飞前,要完成包伞、伞弹安装等工作。包伞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安全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一个包伞小组。包伞小组由九院、空军和基地三方面人员组成,张志善任组长,负责监督包伞工作。在包伞厂房,操作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顺利完成了包伞工作,然后,将伞运到贮存间,进行伞弹安装,之后又做了认真细致的核查,确认万无一失后运到飞机停机坪,按程序进行飞机挂弹。

一切准备就绪,飞机只等一声令下起飞。

上午8时,担任空投任务的空军徐克江、孙福昌机组驾驶726号轰-6飞机从马兰机场按时起飞,揭开了氢弹空投试验的序幕。在这之前,徐克江机组和另一预备机组在核试验场区进行了刻苦认真的投弹训练,共飞行35架次,投模拟弹35枚,弹着点绝大部分距靶心500米以内。最后,经空军研究决定,徐克江机组作为正式执行任务机组。

徐克江机组的726号轰-6飞机从马兰机场起飞后,以每小时850公里的航速飞到11400米高空开始投弹。由于驾驶员心情紧张,弹未能投下。机组人员请求再投一次。指挥员发出“要沉着,不要紧张”的指令。于福海驾着飞机,平稳地绕场一周。8时20分再次投弹,氢弹脱钩,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氢弹在预定高度爆炸。顷刻,随着强烈的闪光,一个巨大的火球呈现在天空。随后,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了一朵颇为壮观的蘑菇云。

爆炸震波受到大气层的反射,形成冲击波远区聚焦。在距爆心400多公里处都能听到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在爆点以北250公里处还能看到闪光的火球和清晰壮观的蘑菇云,爆点以东420公里处门窗受到震动。

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观,同志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我凭经验和直觉,知道试验成功了。与此同时,各种速报数据源源不断地向指挥所传来。我立即向聂帅作汇报。当聂帅得知这次试验当量不少于300万吨时,非常高兴,连声说:“够了,够了!”

氢弹爆炸后,轰-6飞机返航。爆后2分钟,发射了取样火箭,出动歼-7飞机取样,取得了放射性微粒样品。经过对多种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这次试验的实测当量为330万吨,实测爆炸高度为2930米,爆心投影点距靶标方位23.9度,距离64.8米。

氢弹爆炸试验后的第二天,聂帅离开基地回北京,我去机场送行。

效应试验,成果丰硕

送走聂帅,我前往场区,察看效应试验情况。

来到场区,映入我眼帘的仿佛是一个广阔的战场,这里的一切仿佛刚刚经过一次战火的洗礼。我和在场区负责效应试验的张英副司令员,首先来到总后效应大队试验区。这里由各种服装组成了一条条地段。在每条地段的不同位置上,布放了用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服装。由于光辐射的作用,服装起火燃烧,不同距离上的服装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同。绿色的的确良衣服最易燃烧,效应点上的军衣已烧成灰烬。相比之下,呢子衣料最不易燃烧,其次是白色衣服。

我们来到装甲兵效应大队,只见坦克已被冲击波冲翻,大约冲出二三十米,零乱地倒在地上,内部的线路已经烤焦,里面的猴子已经炭化,坦克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我们又去察看铁路桥,只见铁路桥的部分桥梁已经变形。

过了铁路桥,前面是地下铁道。地铁有两道防护门,自然埋深。氢弹爆炸后,这段地铁工程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我们打开防护门,只见里面的猴子安然无恙,正神情专注地吃苹果。

距离地铁东南两三公里处修建的一个小型水库,试验前,水库里贮存了1米深的水。试验后,水库里的水已经被“冲”干,但堤坝基本完整,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我们又来到武器装备效应点,这里的火炮等都变动了位置,从外观上看没有明显的破坏痕迹,但由于电磁辐射的影响,这些武器需要修理后才能使用。在炮兵效应大队,我们见到了大队长王风阁,他介绍了各种炮的试验情况。在这次试验中,王风阁受到25伦琴放射性照射,后来住进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很快康复了。

有关无线电通信方面的效应试验情况,通信兵效应大队杜牧平介绍了情况。他说,氢弹爆炸后,在地面上空一定高度形成了一个附加电离区,使穿过该地区的无线电短波中断了2分钟左右。

海军效应大队的康英才、空军效应大队的魏坚也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情况。我们在现场看

到,海军两艘舰船上的雷达系统和桅杆等都遭到了破坏;空军的飞机杂乱地翻倒在地上,里面的线路被烤焦,机壳被烧成了黑色。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总参防化兵大队,见到大队长周村。他说,这次试验收获很大,得到了许多可靠的数据,对今后的科研和训练很有用处。

在场区巡视的最后一天,我们又回到了开屏村——总后效应大队所在地。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同志们正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有的在做解剖试验,有的在抢救受伤的动物。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彭方复和从事剂量标准研究工作的魏立新陪同我们察看了各种动物的试验情况。有些动物已经死了,有的经抢救活了过来,未加任何防护的兔子眼底被烧伤,而采用防护措施的没有损伤。通过动物试验,获得了人员防护、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数据,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场区之行结束后,我们带着几天来的收获返回马兰。汽车在公路上疾驶,来到一片绿洲,张郭庄到了。张郭庄,古时称为破城子,距马兰105公里,是马兰和场区之间的中途站。

说起张郭庄,还有一段故事。基地创建初期,在修建通往场区的道路时,有一个道路维护队在这里居住,队长姓张,指导员叫郭易扬。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于清河来这里蹲点。一天,他对队长和指导员说:“你们俩一个姓张、一个姓郭,又常在这里居住,这里就叫张郭庄吧!”张郭庄因此得名。后来这里改名为“甘草泉”。

张郭庄作为基地开辟的一个新区,负责进出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人员食宿、车辆加水、加油等。这里每天都要接待众多的人员和车辆,特别是在执行任务期间,过往人员多达数千人。为完成好往来人员和车辆的接待任务,这里的工作人员事先做好来往人员、车辆的统计、调查,与场区沿线的马兰、托克逊、吐鲁番等其他后勤点进行协调,避免人员和车辆在某地过量。他们不辞辛苦,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过往同志,不论客人何时到,他们都能做到饭热菜香、住宿方便。如遇到铺位住满时,他们就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赶上大进大出的时候,就餐人员不断,他们就昼夜加班加点工作。

我们到达张郭庄以后,先来到了给水站,向辛勤工作在这里的战士们表示亲切慰问。这里仅有一个班的战士,却担负着加水、拉水等繁重的任务。为了过往人员能吃上饭、喝上水和保证车辆用水,他们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氢弹试验的成功,同样凝聚了这些战士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他们是核试验的另一支英雄部队。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基地后勤的领导、后勤部部长王义忠,他早年参加过红军,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有着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后勤部政委南乾道忠诚、勤恳,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

这次全当量氢弹试验,由于组织计划周密,获得技术数据多,取得了多方面经验,全面落实了周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这次氢弹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中国核试验基地组织大型科学试验的能力正逐步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 李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