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侨商需要中国政府


  导语:2009年,一阵风把俄国百姓每天光顾的中国货刮跑了,这阵风不是来自金融风暴,而是来自法国连锁大卖场欧尚的扩张。
  王广源是个典型的福建商人,一口福建普通话,言谈非常务实。见了面,少少寒暄、坐下来就开讲,没什么套话,全是“干货”。不过,这个生意人一开始讲的并不是跨国贸易之道,而是他对“政治协商”的理解。在一行华人华侨代表下榻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他的身份首先就是政协委员。
  (
  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光发展经济是不够的,文化、素质、内涵都很重要。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价值观,保证精神发展要跟得上物质的提高。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对于民族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促进了多民族和谐发展。我也是亲自参加了中国政协才认识到,这个政协对于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比如俄罗斯人能顺利地去车臣当领导吗?他们的民族冲突就是制约发展的一大原因。
  温总理就提到,我们5000多万的海外华人华侨对于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把中国的产品带到了世界,现在,中国希望企业能走出去,这就需要海外的社团做平台。这次我们回去,就要针对中央的精神,把社团组织起来,跟国内的企业对接。) 图说
  危险的“老大哥”
  王广源到俄罗斯的跨国贸易路走得有些阴差阳错,提起这段历史,他第一句话就是:“我当初是被中国的一家进出口公司‘骗’到俄罗斯的。”
  他曾是中国第一批“万元户”。1993年,在福建经营甚好的王广源迎来了一个“商机”——鞍山进出口公司要把他们生产的服装鞋帽运到俄罗斯出售。“没想到,负责人把两头都坑了,告诉我货不好卖,赔了。”那是2车皮的商品,价值200多万元。为了要债,王广源追到了俄罗斯,竟发现这里的市场很好,干脆留下来亲自做起了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
  “可以说,是中国商人救了俄罗斯。”王广源到俄罗斯的时候,正是俄罗斯时局不稳的时候,之后又经历了苏联解体。那时候俄罗斯的货架都空了,是中国商人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生活必需品。但华商在俄罗斯的日子从来都不好过。除了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1997年的金融危机,让1:6(人民币兑卢布)暴跌到了1:29。这是一场大灾难,中国商品的成本一下子飞涨了5倍,但价格却不敢涨。以价取胜的中国货就没人买了。
  除了大环境的重重危机,对于大批在俄的华商来说,最头疼的是中国黑帮和当地警察狼狈为奸、敲诈勒索。而他们钻的空子,就是“灰色清关”,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跑中俄贸易的是俗称的“倒爷”,他们规模不大,也没有正规的公司。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这种方式随后即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为“灰色清关”。“灰色清关”比正规报关关税通常便宜两三倍。
  除了关税低,俄罗斯海关存在的腐败,使得一旦走正常途径,海关人员就捞不到“油水”,于是他们往往也变相鼓励“灰色清关”。2009年有报道指出,中国民间95%的商品皆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这些商品入境后不具备合法地位。
  王广源指出,目前,多数华商根本拿不到正常的通关单,只能仍然依靠清关公司,等到货物到达俄罗斯仓库后,清关公司便不再负责,清关后,个体户们也拿不到“清关单”。这就给之后的敲诈勒索买下了伏笔。
  中国的黑帮会向俄罗斯警察“报案”,说是发现了走私货,然后由警察“立案”、查封中国货品的仓库。由于没有“清关单”证明商品的合法性,这单货就算打了水漂了。
  为了自卫、一起抵抗黑恶势力,王广源牵头成立了南方商会,“虽然也有华商会等华侨社团,但最团结的还是老乡。”这些漂在异国的老乡,用古老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的地方商会,抱团自保,谋求平安。“要保护华人华商的安全,说到底,还是要靠中国政府,依靠使馆的领保力量。”
  一阵风刮跑了中国货
  中国在俄罗斯的生意正式难做,是始于2009年。直到今天,能在俄罗斯占领广阔市场的中国商品还是纺织品。而在2009年之前,中国的纺织品在俄罗斯都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的纺织品已经进入俄罗斯人生活几十年了,老百姓早就认可了Made in China。”但2009年,一阵风把俄国百姓每天光顾的中国货刮跑了,这阵风不是来自金融风暴,而是来自法国连锁大卖场欧尚的扩张。
  俄罗斯没有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在这里也是苦苦挣扎,唯独欧尚遍地开花,是垄断性的销售平台。以前这家超市只卖食品,2009年时才正式成为了综合大卖场。而他们更倾向于销售来自印度、越南、土耳其和法国的产品,而不会优先考虑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商品十分被动,尽管有知名度,却没有渠道传递给消费者,俄罗百姓们只好转而尝试其他国家的产品。
  至于欧尚为什么不待见中国制造,也与2009年之后中国制造业的优化转型有关。中国制造产品拼低价比不过印度制造和越南制造。从印度进货贩到俄罗斯,盈利可以高达70%;而从中国进货,却是薄利、还无法实现多销。也是从这时起,中国最大的中俄贸易市场、曾经荣极一时的北京雅宝路陨落了,日渐冷清下来。
  另一方面,同为欧洲国家,土耳其和法国货的设计更符合俄罗斯人的审美,所以尽管贵不少,仍然不愁卖。
  2012年下半年,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带着一队温州商人赴莫斯科考察,“大受刺激”。他们走访的三个市场,第一个在市郊,批发服装、鞋帽、眼镜、打火机等低端轻工产品。其中,90%的经营者是温州人。第二处是一个中档市场,中国商人少了许多,大约仅占六成;而到了市中心某高端商贸中心,周德文一行人寻觅了半天,几乎没有发现“MADE IN CHINA”的标签。
  “从1993年到2005年间,在俄的中国商人有约10万人,现在却只剩了1万多。我们福建的商家,已经从几千家跌到了几十家,再不实施有效的扶持,恐怕就像进入癌症晚期的病人,救起来就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