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决策

摘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人民币贬值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世界市场并未饱和以及汇率完全传递等情况下将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人民币升值将引至传统产业的衰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贸易结构的升级。就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物价的稳定和国际收支顺差的出现,人民币将出现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也必然要求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转向“创新竞争优势”的新战略。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变动趋势; 对外贸易战略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9-0065-04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时隔五年以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却接踵而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又一次广为各国政府、媒体和学术界关注。有关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由许多因素所决定,而且其变动反过来影响各种经济因素,其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及其它相关国家的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来解决国际贸易问题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的贸易效应分析

对外贸易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汇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对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具有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引起了我国的贸易量、贸易条件以及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发展效应明显增强。

(一)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过程及趋势

人民币汇率从改革开放以来几经变化,经历了从贬值到升值再到被动贬值的演变,其间的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长期固定并处于严重高估状态,为了配合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人民币汇率开始进行有步骤的下调,到199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下调了73%,与此同时,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汇率也分别下跌了68%和76%。

第二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到1997年。199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在人民币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长期高估的状况得以改变。从1994年到199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4.8%,同期,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了10.2%和38.7%。

第三阶段: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1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东南亚和东亚国家或地区货币相继贬值,使得社会对人民币贬值抱有很强的预期,然而中国政府在1997年11月以后都多次向世界郑重承诺: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这一时期,由于东南亚和东亚国家或地区货币相继贬值,人民币汇率即相对升值,加之,世界多数货币对美元走软,人民币随美元对其它货币走强。其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分别达11.5%和9.8%。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国际资产市场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等原因,自2002年上半年以来,美元结束了长期坚挺的态势,出现了持续贬值,人民币也跟随美元被动下调,到2003年底,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跌度分别为12.3%和11.0%。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运行阶段:改革前期的10多年间,呈下跌趋势,最近10年间,人民币进入了相对灵活的浮动状态,在不同时点上对不同货币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呈持续稳定升值态势。

(二)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出口贸易量效应

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汇率执行着重要的价格转换职能。因此,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流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本币对外贬值会引起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价格的降低,从而诱发国外市场增大对本国产品需求的扩大和本国市场对外国产品需求的减少,即鼓励了出口而抑制了进口,当本币升值,情况正好相反,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并且汇率变动的进出口效应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呈“J曲线”的。这是对汇率变动贸易流量最为直观的解释。

在1981年至1994年人民币汇率贬值期间,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220.1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10.1美元,因此,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原因时,应当肯定汇率的变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1995年开始到2001年,人民币汇率就一直保持稳中趋升的势头,因此出口增长速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减缓,尤其到了1998年,出口增长率降至0.5%。从2002年至今,由于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的被动贬值,致使出口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汇率变动产生较为明显的出口效应:汇率下调,刺激出口;汇率升值,抑制出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建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明博士的回归分析也证明了此结论。他们以1995年1月到2003年6月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选择国内生产能力工业增加值、国际市场需求、国内价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及出口政策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总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押当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一个百分点会刺激滞后5期的出口总额提高0.6615个百分点,接下来分析进口情况: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到:在人民币贬值比较明显的年岁里,如1981年、1985年、1986年、1989年和1994年,进口增长率均有所下降,其余各年进口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99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后,1995年、1999年和2000年进口增长很明显,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的对外贸易局面,使我国1997年和1998年的进口增长率分别降到2.5%和-1.5%。以上情况表明:汇率波动具有一定的进口贸易量效应。李建伟和余明博士的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口总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会导致滞后3期的进口总额提高0.564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汇率波动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较大的影响,进口也受到汇率波动的一定影响。人民币的贬值确实扩大了出口贸易量,由此改善了贸易收支,那么我们是否据此长期选择人民币的贬值政策呢?当然不能。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的增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第一,马歇尔-勒纳条件。该条件表明:要使本国货币贬值起到鼓励出口而抑制进口的作用,一国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要大于1。第二,外部市场能吸收因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增加量,如果出口增加量能够被世界市场所吸收,且对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产生影响,贬值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汇率传递是完全的。汇率传递通常被定义为贸易品的进口国货币价格对进口国与出口国货币之间汇率变化的反应弹性。由于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沉淀成本、市场份额、生产全球化以及随机冲击的影响,进出口价格对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敏感,产生了不完全汇率传递,致使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受到限制。因此政府欲通过汇率变动来调整进出口贸易量,汇率调整必须是大而持久的变动。

(三)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结构调整效应

从根本上说,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取决于各国的产出结构的变动,在产出结构受制于竞争力的状况下,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就成为推动贸易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而汇率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价格力的不同影响,那么它一定会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动。一般来说,货币升值,会导致传统产业贸易价格竞争力的下降,由此引起传统产业的衰落,形成这些产业的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与此同时,高技术含量产业却得以建立和发展。反之,货币的持续贬值则会使出口商品结构长期低度化的趋势。因为汇率的长期低估,使出口扩张主要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导致企业无压力进行技术创新,使出口商品结构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一个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时,货币升值则不利于这类产品的出口,并可能会抑制这类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变动,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跃迁。1994年以前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趋势性贬值,引起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进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下降,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明显上升,具体变动情况见表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计算。

根据学者宋泓的研究,在1992-1994年间,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纺织业等10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化学业、电子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1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结构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开放进程中汇率贬值的调整任务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已经大体完成。

1994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持续的升值趋势,趋势性货币升值刺激了我国相对先进产品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表3列示了我国1995-2004年1-3月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发系数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发的贸易结构演变的轨迹。

贸易特发系数实际表示的是纯出口比率,用公式表示即为:TSC=(X-M)/(X+M)。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贸易特发系数介于-1和1之间,由-1到1的上升反映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变化过程,从1到-1的下降运行则反映了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贸易特发系数的不同变动,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动。

表3: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发系数的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测算。

从表3可以看出:在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升值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发系数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特发系数则保持了稳定的上升势头。贸易特发系数的差异变化反映了我国的贸易结构正经历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换代过程。

二、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影响中国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一项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以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强劲增长势头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将出现趋势性的升值运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削弱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贸易价格竞争力,有导致出口贸易萎缩的倾向,因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挑战: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进行科技创新,优化贸易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对此挑战,原有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显得无能为力,对此我们必须选择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所谓创新竞争优势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手段,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该战略主要由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一) 以竞争优势替代比较优势为导向

中国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一优势造就了中国作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地位。但是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愈来愈明显,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贸易摩擦相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中国需要通过国内改革与发展,超越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约束,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所谓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外贸活动可持续获得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这就是说,单纯的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即以资源禀赋为导向转向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创新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等途径有效的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和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从而中国不少企业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为扭转这种局面,适应人民币升值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轨道,实为必然的选择。

(二) 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撒手锏,打造对外贸易竞争力

由于制度的形式和效率是有差异的,由此产生各国基于制度差异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尚未被人们高度重视的特殊的竞争优势。在有利于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的各种制度安排中,产权得到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确保障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正确实施是最有效的。因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努力构建这样一种环境:有关经济主体对其贡献性努力能盈利且可持续,经济主体所从事的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动态规模效应突出的产业能得到政府的适当的保护与政策扶持。只有这样,经济主体才会有创新的激励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不仅可以使经济主体获得创新利润,而且可以使经济主体从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中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同时也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贸易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在提升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北-南贸易模型证明了这一点。其模型使用一个由两个国家组成的世界:一个是技术创新的北方国家,一个是没有技术创新的南方国家,技术创新使新产品数量增长,而老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从而可获得更多的产品品种,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然而,技术的提高意味着贸易条件对北方国家更有利,将会给北方国家带来额外的收益,而这种额外的收益有一部分是掠夺南方国家应从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如果技术创新放慢或完全暂停而北方对南方的技术转让仍在继续,则会导致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之间差别的缩小,北方国家很可能会丧失其竞争优势和额外利益。因此,技术创新使创新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仅有15%的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产业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总数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3 ,韩国的1/4。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形成对外技术依赖,使我国在未来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潜在隐患,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高技术投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收入→高积累→高增长→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防止出现由于大规模出口导致的“不幸的增长”。

(三)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贸易结构升级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只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间,而目前在中国9个高技术领域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两个领域,其它7个领域(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其它技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因此,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推动贸易结构升级,无疑成为今后贸易的发展方向。为了推进贸易结构升级,在进口活动中,应通过关税的结构分布所形成的有效保护以增加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在出口活动中,应采用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面临的名义有效汇率 和出口效益。此外,在对外商逐步实施国民待遇的同时,仍使用一部分优惠政策,引向外资投向高技术领域,同时,增加对低技术产业投资的约束力度,以提高与贸易有关的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技术含量,推动贸易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后,要全方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此创造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以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四) 推广产业绿色化,追求外贸可持续发展

在被低估的人民币的贸易条件下,中国贱价卖给外国的商品不但耗用了中国的资源(包括耗尽资源)和人民的劳力,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环境。人民币升值后,贸易发展的着眼点应置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密集型绿色产业上。应把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绿色——有机纺织品和服装、绿色中药、绿色机电产品、绿色包装等绿色产业和产品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档次和竞争力、争夺21世纪国际市场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进口贸易应积极鼓励引进有利于环境的技术与设备。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包括危险废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及动植物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此应建立中国的绿色壁垒体系,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民和动植物健康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五)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贸易开放步伐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进入新的阶段。为此,新世纪中国的外贸事业理应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加以考虑。第一,中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开放市场,为进口商品、外国投资者和国内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鼓励和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第四、将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第五,要消除开放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如,进出口预警机制、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防止外部冲击的金融安全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我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并在此基础上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杜进朝.汇率变动与贸易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江小涓等.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建伟,余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世界经济,2003,(11).

[5]张志超,关志雄等.再谈人民币汇率走向[J].国际经济评论,2003,

(11-12).

[6]隆国强.中国:一个崛起的贸易大国[N].中国经济时报,2004-3-25.

[7]宋泓.工业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1999,(7-8).

[8]郭树清.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和经济[J].中国外汇管理,2004,(9).

[9]郑海燕.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升值趋势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4,(6).

[10][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