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探讨

内容摘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外贸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增长的理念先后经历了“强调产值的增长”、“关注弱势群体的增长”、以及“包容性增长”几个过程。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含义,是指其增长要同时具有经济、环境、社会、政策和贸易伙伴5个维度的“包容性”。 中国对外贸易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应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几个方面来考虑。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对外贸易 探析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外贸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增长的理念先后经历了“强调产值的增长”、“关注弱势群体的增长”、以及“包容性增长”几个过程。本文首先对“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的五个维度,并对我国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与内涵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已经对经济活动中分配及交换的正义性十分关注。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贫困人口和收入差距最终会随经济增长消除和消失。但多国发展的现实正相反,“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威胁,只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成果分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基于此,1972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立即得到政界、学界的一致认同。此后亚行于2007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Inclusive Growth),这反映出世界各国的发展正由“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

胡锦涛于2010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并在2011年博鳌论坛的演讲中,阐明了中国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融入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

学界迄今还没有对“包容性增长”有一个统一和公认的定义,对其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机会平等的增长。Ali and Zhuang(2007)和ADB(2008)强调通过高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同时也强调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来促进社会公平;Ifzal ali and hyun h.son(2007)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要达到可持续和平等的增长、社会包容、赋予权能及安全;唐钧(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就是“参与”和“共享”。这一类的定义认为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

二是益贫式的增长。联合国、世界银行等(2000)认为“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益贫式增长产生了重要的贫困减缓,改善了穷人对机会的利用。Birdsall(2007)认为这种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人,而且在经济与政治上更具有持续性。这类定义关注增长、贫困和不平等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充分就业的增长。就获得收入的手段而言,富人靠其资本,穷人只有靠其劳力。因此,Felipe(2007)认为“包容性增长”应该实现穷人的充分就业,并使工资增长速度高于资本报酬增长速度,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四是普惠式的增长。世界银行于1990年提出普惠式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应当吸纳并惠及社会基层民众;杜志雄(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即不断为民众创造物质基础,以实现公平分配,在国际层面上,国际间在开展经济合作时应该互惠互利、和谐共赢。

尽管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认识各有侧重,但学界普遍认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兼容、共赢、公正、共享”。

就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而言,学界还很少有讨论。笔者认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内涵的理解应当是广义的,即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不仅要求对内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还应当包含对环境的“包容”;对外则要求本国的增长不损害或者抑制他国,实现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双赢”。因此,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是指:外贸的增长必须同时具备有经济、环境、社会、政策和贸易伙伴等5个维度的“包容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和具体表现。

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内涵的维度

笔者认为,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应当从以下5个维度来分析其“包容性”:

(一)对外贸易增长的经济包容性

外贸增长首先要求在经济学层面具有“包容性”。其含义是,从微观上看,其投入产出是有效率的;从宏观上看,其资源配置是合理的。外贸增长的经济包容性可以从这些方面(变量)来考察:外贸的投入产出、外贸产业结构、外贸产业价值链、外贸产品竞争力等。对该维度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与外贸有关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本国的比较优势是否得到了发挥,外贸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即一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是否在经济学意义上具有“包容性”,这是外贸“包容性增长”最起码的要求。经济整体的“包容性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生性关系,不具有经济学意义“包容性增长”的对外贸易会妨碍经济整体的“包容性增长”,因而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对外贸易增长的环境包容性

环境的包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必须在自然环境承载力之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外贸增长的环境包容性是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外贸的“包容性增长”必须要考虑对环境的“包容”。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变量)来研究外贸增长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地理环境而言,主要考察外贸产业是否适宜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就资源环境而言,要考察当地的矿产、土地、水、森林、动植物及能源等资源是否被合理利用;就生态环境而言,主要是分析外贸的增长对环境的污染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环境的包容性就是要求外贸的增长必须是对环境友好型的增长。

(三)对外贸易增长的社会包容性

社会的包容性是学界目前讨论得最多的议题之一,意思是经济增长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将所有人包容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对外贸易的社会包容性维度要考虑方面(变量)有:从业人员收入分配机制、行业内外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水平、业内人员幸福指数等。该维度分析的目的是考察从业者在在机会、能力、权力等方面的均等程度,即外贸的增长是否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具有“包容性”。

(四)对外贸易增长的政策包容性

政策的制定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政策包容性是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符合“兼容、共赢、公正、共享”的“包容性”价值取向。外贸政策如果不具备“包容性”,对内会产生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等问题,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最终会导致对外贸易的不可持续。政府的包容性政策要考虑改善民生、社会和谐、公平效率、协调发展、发展方式、利益整合等诸多因素,因此,政策包容性维度可包括如下方面(变量):政府的外贸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等。对该维度的分析,就是要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探索政府应如何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做好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守夜人”。

(五)对外贸易增长的贸易伙伴包容性

可持续的开放型经济必然要考虑对外国贸易伙伴的包容,即贸易和投资的参与方都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一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外贸的“包容性增长”要求本国的增长不应该损害或者抑制他国,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稳定、互益,否则,对外贸易同样不可持续。贸易伙伴包容性维度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变量)来考虑: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边境贸易效应、自由贸易保护程度、投资自由化程度等。该维度分析的目的,就是考察多边贸易是否实现了“共赢”,即对外贸易是否具有国际意义的“包容性”。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环境、社会、政策和贸易伙伴5个维度“包容性”的复杂系统,且每个维度下面又有诸多方面(变量)需要考量。

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的建议

鉴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实现我国外贸的“包容性增长”应从如下几个大方面来考虑:

(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培育本土主导企业,提高流程升级及产品升级的能力,提高研究、开发、设计、高端制造、营销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注重进口对国内经济转型的作用,努力做到国际收支平衡。

(二)实现节能减排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存在明显的环境“不包容性”。要依靠技术创新,增强外贸企业生产的升级及转型能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出口;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引进外国资本、技术的同时,鼓励、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从而实现与贸易伙伴互利共赢。

(四) 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巩固美日欧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发言权,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外贸管理体制的创新,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能够在公平合理的贸易规则下安全有效地运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包容性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外贸的增长不仅要求对内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还应包含对生态环境的包容;对外则要求本国的增长不损害或者抑制他国,实现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双赢”。也就是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其增长方式是“包容性”的,即,外贸的包容性增长应与经济、环境、社会、政策及贸易伙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Allen E.Buchnan: Ethics,Efficiency and the Market,Rowman & Allanheld, 1985:P.18

2.Council(2003),Achieving the 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 by Enabling the Rural Poor to Overcome their Poverty,February 2003,pp.14

3.Ravallion,M:Growth and Poverty: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1980s,Economics Letters,1995,48

4.林毅夫.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5.[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瑞士]让·皮埃尔·莱曼.探索“包容性的增长”[J].中国企业家,2008(13)

7.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9.29

8.杜立雄,肖卫东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中国农村经济[J],2010.4.14

9.韩保江.领会“包容性增长”的深意.理论视野,2010(10)

10.周阳敏,宋利真.中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2(2)

作者简介:

陈光春(1957-),男,广西桂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甘朝阳(1979-),男,湖北咸宁,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马小龙(1986-),男,河南洛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