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需从“心”开始

烟龄颇长的叶先生38岁喜得贵子。家人了解到烟草对婴幼儿有极大危害,唯恐小宝贝有半点闪失,就千方百计监督叶先生戒烟。此外还规定,只要吸烟,就不准进屋,不准靠近孩子,更不准抱孩子、亲孩子。可是,无论全家老少怎么管教和约束,他还是身不由己的抽烟,不抽就精神萎靡不振,觉得浑身不对劲,有时头晕、恶心、失眠,甚至还冒出无名之火。于是,他常常到外面抽。妻子闻到他进屋后带回的一股烟味,与他吵闹无济于事,就抱着孩子到娘家住,并用下话来:“只要你身上有烟味就不要去接我们回来!”

为了孩子,妻子动了真格的,叶先生也着实很想戒烟,但却很难戒断,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烟草依赖与心理疾病是孪生兄弟

叶先生吸烟成瘾难以戒断的经历,是众多烟民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预防医学专家多年来承待研究解决的长期课题。

吸烟与人的心理状况关系密切。行为心理学派认为,吸烟是习得的而非来自先天;发展心理学派认为,吸烟是为了获得自我肯定;社会心理学派认为,吸烟是为了获得群体接纳。

研究显示,有心理或精神障碍的人,在建立社会关系、求职、恋爱、居住等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吸烟便成为他们因心理压力而进行自我解脱的一种方式。吸烟能让人获得心理快感,却使人产生躯体依赖性。叶先生从事的是业务推销工作,为了与人打交道方便而开始吸烟,但随着吸烟频率和数量的增加,最终变成了对烟草不可遏制地冲动性使用,进而出现烟草依赖。

纵观一系列研究成果,烟草依赖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吸烟者心理或精神因素起关键作用。烟草依赖既属精神卫生问题,又与呼吸、心血管、肿瘤等临床各科疾病密切相关,这已成为多数医学专家的共识。

戒烟从“心”开始的三方面对策

调查表明,在普通烟民中,有2/3的戒烟者在戒烟2天后重新吸烟,戒烟的1年复吸率为97.5%;而经临床治疗的戒烟者复吸率约为73%。可见,像烟瘾很大的叶先生这样的烟民一时难以戒断并不足为奇。但这并不否定烟瘾大的吸烟者也能戒断。只要个人想戒,在家人的关爱和帮助下,掌握戒烟的相关知识,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终会完全把烟戒断。

认识戒烟初期症状。给予心理安慰和必要治疗

烟瘾大的人在戒烟初期,一般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律、血压下降、唾液分泌增加、头痛、失眠、易激惹和食欲增加等戒断症状。此时,家人要有针对性的及时给予安慰,帮助戒烟者消除负性情绪,使其能充分感觉到,在因戒烟带来难受和痛苦的时候。使自己得到了关爱和温暖,从而增添信心,扫除烟瘾发作时表现的软弱无能和总想“再抽一次”的不良心理。

同时,家人还应劝导戒烟者到医院心理或精神专科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

帮助戒烟者反复强化戒烟动机。增强心理自控力

戒烟成功与否,人的毅力起重要作用。这种毅力来自于明确认识个人戒烟的目的、意义,是使戒烟的动机反复得到强化的结果。因此,每当戒烟者烟瘾要发作时,家人都应当及时提醒他们重新对戒烟的目的、意义加深认识,使戒烟动机再次强化,并以此作为心理武器,不断增强自控能力,与烟瘾恶魔进行势不两立的心理对抗战。每当他们战胜一次烟瘾时,家人就应给予夸奖或鼓励,如“你真长出息”,“真有战胜自我的能耐”等。这样,他们就更能体验到戒烟的意义和乐趣,不断振奋精神,把戒烟进行到底。

帮助戒烟者改善复吸高危环境,减轻各种心理压力

许多吸烟者戒烟后又复吸,往往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关系密切。他们在戒烟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周围吸烟的朋友热情鼓励“抽一支”;熟人见了,掏出好烟来“递一支”;与不相识的人进行社交,为便于勾通,主动“奉一支”。如此这般充满吸烟氛围的环境,无疑对戒烟者是极大的挑战,往往易使他们难以抵挡住种种诱惑与压力而复吸。

为此,家人要和戒烟者事先商讨和约定好应对这种复吸高危环境的良策。对戒烟者而言,要想完全脱离复吸高危环境是不现实的,但要准备充足的理由拒绝吸烟是能做到的。对家人来说,应全力配合戒烟者,减轻其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协调人际关系,缓解社交中的冲突,使其能成功应对再吸烟的各种高危环境。总之,戒烟者应清楚认识,复发吸烟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诚心诚意地接受预防复发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干预,就能跨过戒烟中出现的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