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高校老师职业道德教育意义

1、正确的道德建设是贯彻高等教育的基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協调各个行业工作者在职业实践和集体行为中所遵循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衡量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动态的正确标准。高校师德建设首先应满足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还要考虑到社会文明、教育规律的适用规范,基于高校全面发展,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高校教师工作对象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责任重大,所以不但要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更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国家、学校组织的道德建设活动,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学校内形成讲道德、重道德的良好风气。只有学校整体重视道德培养,老师不断接受道德建设,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将会影响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校和任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认知世界,明辨是非,端正态度,充满正能量,才能使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2、国内高校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课题。考虑到大多数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方法的选择,既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和进度,还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成才的概率。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科学执教,廉洁从教。

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国家要求高校教师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如何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矫正不良行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执行这一过程的主体,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3、推进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人类文明的进步幅度越来越大,近代以来,科学文化技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国家具备一大批高水平老师才能培养出跟上时代脚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理念、能为祖国腾飞、国家富强辛勤工作的建设者,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形成广大高校教师追求师德高尚、学问高深、业务高超的风气,把提高道德素质、坚定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来引领青年学生奋发学习、志存高远,热爱祖国,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卓著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确保教师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迫切需要,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整体安排,近些年来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的高校教师资源并未显著增容,整体素质不停稀释,亟待提高,同时老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通过对高校教师一些抽样调查可知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注重名利,忽略工作本质

在以信息科技为载体的现代社会,各行业阶层的联系愈加紧密,整体大环境错综复杂,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更多的干扰。从古至今,教师始终是一个受人敬重的高尚职业,他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升华,但现在有的高校教师仅仅将此当作谋生手段,利用工作稳定、考核不易量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力量。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并未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教学工作中去,备课粗枝大叶,讲课得过且过,不爱从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活动,缺乏自我约束,不能坚持基本的行为准则等。我们并不是否定高校教师追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但这应该建立在符合教师身份的基本需求,将学生培养成才置于首要地位的基础上的,缺乏这些职业道德,往往就不能妥善的协调好自身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关系。

2.重科研轻教学,工作重心转移

对一些高校调研后发现,由于学校考核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有意无意的疏忽了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导致工作的重心出现偏离。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只能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老师和学生各自偏据在自己的角色里,课堂之外缺少沟通,无法在思想等方面深入交流与沟通,造成疏远、淡薄的师生关系。

3.重教书轻育人,缺乏精神培养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教师的精神影响力无疑是显著而深远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他任何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学家徐特立先生的观点是:“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经师易得,而人师难求。”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大环境下,有些高校教师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精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着只管教书、疏于育人的现象,满足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完全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能立足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思想认识,不断帮助和修正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他们也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对高校师德的意义分析和当前主要问题的回顾,立足于高校长远发展和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从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从通过理论和教导来促进职业道德完善,可以有如下几点操作方法:

1、情感的培养。

关于高校教师对于职业道德的情感,可以形容为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品德因素,通过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忱来表现,涉及到了教师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家长的尊重与热情等。如果学生体会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温暖,他们会受到鼓舞,激发上进心,自觉的听从老师的教诲, 传授效果要比填鸭式教育好上很多,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和谐氛围。所以有效加强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

2、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立足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多数精英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应关注教师心理辅导,注重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自觉提高师德修养的习惯,立足岗位热爱工作。高校身肩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责任,拥有一支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储备,经常性、有条理的开展教師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地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标准文件,提高他们的境界水平,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在这种持续的有计划地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加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继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提倡无私奉献,高校教师需要具备“铺路石”精神,淡薄名利,热衷服务和奉献,树立“教学至上,甘为人梯”的意识,将崇高的职业道德落实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上来,将本质工作做到最好。

3、核心价值观建设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升,高校教师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只有不忘初心,坚持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身的“义与利”,才能不影响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关键的,什么才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正确、科学的“义”与“利”,前者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爱学生、爱教育;后者是培养出能够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充分发光发热的高素质人才,让新的青年一代有能力肩负起人类进步和历史传承的重大责任。在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也意识到高校教师的个人待遇和发展需要加以重视,因此逐渐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在这个基础上,高校教师应该放下心理负担,更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四、总 结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高校和教师三位一体共同努力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潮流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崭新趋势,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个人选择也呈现多元化,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适应高校工作,胜任岗位要求,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深影响着学生成长,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前行的坚实桥梁,作为高等教育的具现者,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传授业务的具体能力,会反映到教育和育人的效果,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意义深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前进,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高校教师,永远要坚持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