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路径探索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与教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价值培育的重要环节,关于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效果提升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探索层面。从授课教师形象角度,探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路径有四:提高教师亲和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授语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232-02

在大学生教育和人才培育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与教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我党执政理念宣传与社会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渠道[1]。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但是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确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质性的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当然必要,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任课老师这一环节。教师的形象、素质、人格魅力以及教授方式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最为核心的要素。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养

高校教师面对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活跃最激进也最有潜力的社会阶层,其基本素养决定了授课效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讲解与教授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最良好的职业素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于师傅、老师的工作性质有最基本的要求与解释。教师以育人为本,教师的责任心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水平与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状况,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向社会输出人才与力量的主渠道,高校教师被赋予育人成才的神圣使命。因此,要时刻谨记自身的时代责任,这将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及走向。

第二,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品格。要真正实现育人,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一个品德底下人格残缺的教师是不会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思政课教师是学生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榜样与典范,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身正为范,以身示范,才能给教授的对象带来正向的影响,才会以正能量的方式感染、影响和培育下一代。

第三,要有饱满的职业热忱与激情。做好一份职业的前提是要喜爱这份职业,要有饱满的职业热情。既然走向了教育岗位,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这个职业,热爱这份工作。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教育方式和教师形象直接感染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判断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饱满的精神状态活跃在讲台上,将自己全部的热忱和精力奉献给这个舞台,这样的课堂才有激情、才有生命力。

第四,要有甘做绿叶默默奉献的精神。高校教师是一份无私奉献的职业,要从事这个工作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思想境界和蜡炬燃尽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高校思政课课程相对乏味,教师只有修身立志树师德,刻苦钻研业务,精心设计教材,甘做绿叶默默奉献,及时总结授课经验教训,并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时时更新课件,创新授课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才能站得稳讲台,保证授课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师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特殊性。当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四门课程。从课程设置的宗旨到课程内容的安排,都很明确地在传达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党作为执政党,对执政理念、社会政策、制度改革、文化规范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多维度解释与宣传,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立场明确、思想坚定、政治觉悟高、政治阶级性强。这就给思政课程的备课、讲授、课堂设置及观点归纳、材料引证与引导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普通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面对社会特殊现象做出反应。任何课程的教学,最佳的学习途径和方式都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更需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思政课面对的实践就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实践,就是正在发生的中国社会历史。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党建工作的推进,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和人物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大学生热论的话题,这些反面的、负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对于大学生这一青年人群体是一个极大的震撼,对他们的心灵与价值判断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作为思政课堂的引导者,思政课教师就要做到正确引导,对社会事件的讲解与分析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要排解学生心中的恐慌与迷惑,又要客观真实地分析现实,教会学生正确理性而科学的认识社会,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必须全面认清当前形式,紧跟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发展动态,还要具备高超的讲话语艺术和思维判断。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任课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这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畏首畏尾,或者照搬书本理论,语言枯燥无味;或者引经据典,节奏单一;或者直接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宣讲;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方式产生厌恶情绪,不想上课、不喜欢听课甚至缺课旷课;教师为了保证课堂出勤率就要通过点名、扣分的方式强行把学生留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兴趣听课,教师没有动力上课,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抵触和厌恶已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普遍现象。针对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增强学生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提高教师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性质的课程,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态度十分重要。教师性格温和,态度和蔼可亲,就会自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得学生愿意接近、乐于与老师交谈,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年轻教师的活力和激情,但是年轻教师却存在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及理论功底的不足;也有学生喜欢老教师的深厚功底和理论积累及其带来的社会变迁与人生感悟,但是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大学生群体向往的时代感与共同语言。在上课前或者课间休息时,与学生多多交谈,询问一下学生的课程情况、生活情况,微笑着倾听他们的回答和提问,这是一种缓解紧张情绪、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方式。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一位颇具亲和力的教师,对于大学生较快接受课程、乐意来到课堂以及进行课堂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十分关键的。

第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学历水平、知识积累和掌握程度肯定要比学生高,生活阅历较为丰富,这也是称其为师者的前提。但是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心理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都有内在的自定义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与教师做到平等交流。在语言上要体现书师生的平等,在行为上要做到尊重学生,客气谈吐,在眼神上要体现出期盼和期待的情感[3]。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有尊严、有自由、有身份。例如,在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时,要客气地侧面提醒,而不要直接点名或者用难以接受的语言提醒,以免学生受到伤害。在遇到学生看课外书或者玩手机电脑时候,可以用一种玩笑或者委婉的方式提醒,这比直接严厉没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等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学生的形象与尊严得到保障,课堂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才得以保障。

第三,优化课堂教授语言。人,作为生物体,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倾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一门高难度的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以政治理论和哲学原理为主,不具备实用性,加之这些知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尤其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节奏的影响,学生认为这些书本知识跟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跟他们的前途未来发展也缺乏实用,因此,这造成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认为的死板、古董、灌输、教条、说教的课程形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内容讲解时要注意方式,语言做到通俗易懂,用大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方式解释问题,用学生们习惯的语言去描述问题,将其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问题去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些问题不并遥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关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

第四,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在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师生沟通机制下,丰富而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采取有利于学生接受和领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教与学的过程实际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活动,把课堂变成双向互动和多项立体化的动态系统。针对社会争议话题,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某些章节内容,可以把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准备材料,走上讲台,教师转变为听众和观众。在演讲赛中,学生热情的讴歌,热烈的呼唤,静心的倾听,学生心中对社会、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与激情得到抒发与释放,从而引发全体同学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思想升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林.师生关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王超.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宿州学院学报,2014(3).

[3]王明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