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摘 要: 随着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进程都需要完善的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作为支持与保障。创新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应着重从完善大学与社区之间的目标、合作、管理与保障等互动机制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区;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0)05-0067-05[HJ][HK]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相比,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以及实效性等特征。在实施途径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大学生走出校园,直接接触社会,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成效不只涉及学校教育相关体制与机制的安排,更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与社会的微观层面——社区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有着更为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加强构建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目标与载体的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是目前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选择。

一、 社会实践教育视角中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意指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承担与地域相连的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社会。从与大学的空间关系来看,社区可以指大学周边的社区,也可以指大学的影响力所能辐射到的社区,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自从大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以来,大学与社区之间一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互动关系,成为大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因素[1]。关于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与新农

村建设等以社区为基础展开的社会工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热点,许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相关研究侧重了社区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者更多关注了大学与社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则更多倾向于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实践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服务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兴起,使得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作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是一种将社区与大学连接起来,将社区服务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虽然对服务学习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不同层面的学校也存在着服务学习的差异,但服务学习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学校与社区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共同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

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成上,服务学习都是以社区为基础。首先,在服务学习中,满足社区真实的需要,促进社区发展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寻求学习意义的过程。服务学习的教育方式立足于社区需要,强调只有当学生帮助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或帮助解决对社区重要的问题的时候,服务学习才是有效的[2]。在适应社区需要的过程中,大学与社区才能实现真正融合。其次,在服务学习中,社区服务与课程教学相互结合,以社区作为学生学习与开展实践活动的稳定而持续的基地。根据服务学习与课程教育的关系,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形成了很多模式,如一次性或短期服务性学习、连续的课外服务学习、课程中的服务学习与集中的服务学习。美国高校通过课程模式或课外模式,以各种实施形式,如各种形式的假期、暑期经验、实习、独立学习、行动研究等,为学生提供较为集中或深入的社区生活时间,使其担任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服务[3]。第三,在服务学习中,学校与社区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学习涉及学校、学生、社区机构、当地管理部门以及公众,促进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接受服务的社区主动地参与、监督学生的服务学习活动,可以保证服务学习计划达到学校与社区的要求。西方国家高校的服务学习的实践证明,面向社区的服务学习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对学校与社区的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的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基本上都是以城乡社区为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区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即以大学周边社区以及所能辐射到的社区为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实现将基地建设在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在社区,学生成长也落实在社区,成果价值也体现在社区[4]。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目标,课程教学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功能更加凸显出来。

第一,社区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虽然主要是其所处的大学,但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大学与周边社区存在着频繁的文化接触与信息交流现象,社区的经济、社区文化及社会发展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大学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实现其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以及职业社会化等目标的,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内难以充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应经常性地走出校园,到周边或其他社区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参与社区发展,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素质,培养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大学教育计划中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比重的逐年增加,也充分体现了社区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二,社区成为大学生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相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而言,社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基地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首先,社区作为微型社会,容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教育、科学与文化等,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灵活性。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社区找到实践教育的依据与基础。其次,社区中存在着各种组织类型,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等,多样化的组织类型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提供各种设施与场所。社区政府等管理组织的公共性和权威性也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三,大量的社区问题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持续了10多年,新农村社区建设也正在全面展开。虽然这些社会工程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不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还存在着大量的尚未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人口问题、养老问题、安全问题等都在社区层面有所展现。虽然社区问题的解决主要以政府和社会工作者为主体,但大学生也是参与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不可低估的力量。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也是以参与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的。

第四,社区中的民间精英可以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兼职导师。随着我国社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在城市与农村社区中都涌现出一批社区精英,即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他们不仅在当地社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社会活动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如果能够吸纳社区精英或社区领袖的参与,与其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共同在社区政府的指导下,保证大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来,则可以使大学生得到更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因此,如何使大学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社区精英积极参与和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困境

从西方国家服务学习的经验以及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走社区化的发展模式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追求短期宣传效应,忽略了长效机制的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资源渠道单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来自学校与社会双向的管理、监督与评估,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大学的扩招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这些难题更为突出起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虽然主要是与高校本身的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关,但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却是其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还存在着如下困境。

第一,欠缺基于社区需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如前所述,社区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目标确定与实现的基础,同时社会实践教育还应兼顾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对社区需要缺少系统规范的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虽然多样化,但却往往脱离社区真正的需要,这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际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将社区及其需要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中是构建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大学应该将周边社区发展放在一个战略地位上来考虑,不仅考虑双方在经济利益方面的互动,更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大学与社区之间在教育目标上的互动关系。大学应注重周边社区发展状况的研究,寻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能够解决的社区问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的具体活动的目标类型的设计与规划方面,要充分与社区进行沟通,寻求共识。

第二,缺乏适合我国社区需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程,社区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相分离。我国大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较为倾向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偏重于假期与节假日的大型活动的形式,因而大多与本专业学习相离较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也是由团委与学生管理工作机构直接负责,与专业课程教学缺乏直接关联,专业教师一般也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造成了社会实践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分离。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来看,结合课程学习,将学生的社区服务与专业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这种效果稳定和持续下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评估验收阶段,也应引入社区需要的评价标准体系,体现大学与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双重主体作用。

第三,大学与社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制度设置。大学与社区虽然在地理空间上是融为一体的,但在制度设置上确实处于不同的层面,大学与社区实际上处于分隔状态。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大中城市都曾经推出过“社区共建”的发展模式,但社区共建单位更多涉及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大学由于其相对独立性,与周边社区的关联度较小,因而也较少参与当地的“社区共建”。加之,近年来大学城的兴起也使得大学自成一体,更加远离了社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与社区相融的程度,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脱离了社区实际需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依托社区政府及单位的支持,因此大学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共同创设互动的平台。如果缺乏统一的领导、管理和协调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度设置,缺乏大学与社区在社会实践教育的项目立项、实施与评估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则难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性与规范性。

第四,大学与社区之间缺乏双向资源共享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难以具有充足的资源保障。虽然在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中,大学明显具有资源的相对优势,如专业知识与文化资源、科研与信息资源,但目前大学还缺乏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服务社区的意识。仅就学生层面零星的社区服务活动,难以使大学与社区形成稳定密切的互动与联结。社区所存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实践场所设施资源、社区精英资源等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大学的资源优势也无法在社区获得有效施展。两类资源难以进行相互补充,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缺乏长期运行的稳定基础。

我国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困境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与实效的主要因素,而解决这一困境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观念、文化与制度的社会转型过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导向之一就是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构建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使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发挥基础与保障作用,是目前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三、 构建大学与社区互动机制的创新途径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教育公共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公共关系旨在帮助改进教育机构的课程与服务,它依赖于全方位的双向交流过程,既涉及组织内也涉及组织外的公众,目的是激发公众对组织的任务、目标、成果、需求作出更好的理解[5]。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大学与社区的关系同样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处理好的公共关系之一。尤其是大学与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合作,已不仅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组织合作,而且是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与社区都应具有全局眼光和长远意识,以共同的智慧和胸怀,不断创新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机制,走出一条大学与社区良性互动、双向受益的道路。

第一,构建大学与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目标互动机制。大学与社区应明确各自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在大学生实践教育中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社会职责。大学与社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其综合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因此,这需要大学与社区两个主体在观念、战略取向、行动方式上发生相应的转变。

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应充分认识到社区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认真考察社区的实际,从社区的需求入手,积极主动地与社区沟通交流双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长期合作的最佳模式。从社区而言,也应意识到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启动、管理与评估等全过程之中,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在目标机制上的接轨是发挥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应有作用的必经之路。

第二,完善大学与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合作互动机制。创设大学与社区多层面的合作平台,寻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良性互动,是发挥社区功能的前提条件。虽然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不仅限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项活动之中,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却是大学与社区互动的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应从学校的专业实际出发,探索大学与社区合作的共同领域。笔者所在学院心理学系的教师与学生,在学院和城市社区统一安排下,常年在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心理学进社区”活动,学生可同时在专业教师以及社区工作者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居民,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获得较大进步。类似稳定性、长期性的合作平台,高校其他专业都有条件建立起来。高校应创设适宜的活动平台,动员高校教师与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社区生活之中,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将来就业的必要准备。

第三,创新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大学与社区互动的管理互动机制,包括大学与社区之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决策、运作和实施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有效的制度环境。目前迫切需要建立的是在高校教学管理层与社区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层形成常规性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一般而言,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多限于学院和系的层面,在学校层面难以形成与社区交流沟通的机制,这使得大学与社区之间的交流难以形成稳定性、常规性的机制。

因此,应在高校管理层面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市区县政府层面形成合作的正式机制。这种合作机制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从启动到评估,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包括领导、管理、保障、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不仅应从高校层面建立与社区的互动交流机制,而且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大学的社会实践联盟组织,专门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与社区的交流和互动事务,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在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中,就有这样的联盟组织,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提供指导与服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效果。这样的互动机制对我国高校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第四,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契机,构建大学与社区的保障互动机制。对大学与社区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充足的时间与经费保障。从社会实践的时间保障而言,首先有赖于大学教育的体制改革。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行学分制、实践学期制和弹性学期制,保证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在专业教师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系统地进行社会实践。当然与社区时间上的配合也是大学相关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社会实践的经费来看,虽然高校也有专项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经费明显不足,难以覆盖全部在校学生。高校需要与社区有效互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加强对周边社区的文化辐射。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适当开放教学设施,使周边社区中需要教育资源的社区居民能够得到实惠。同时社区也应鼓励社区单位积极配合,为大学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能量的释放提供恰当渠道。

参考文献

[1] 阎光才.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经典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42-46.

[2] 张 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9):1-8.

[3] 刘宝存,王 维,马存根.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性学习[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43-47.

[4] 张秀芝.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社区化模式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67-68.[XD!]

[5] [JP3]唐•培根,唐纳德 R 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M].周海涛,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6.[ZK)]

(责任编辑 朱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