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钢铁产业生态化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重点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生态化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钢铁产业生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钢铁产业 生态化 影响因素
  引言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一方面,它在支持与推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和军工等其它各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它的高消耗、高污染特征又使得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进而威胁到钢铁产业本身甚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钢铁产业曾经走过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短期经济的违反产业生态规律的发展阶段。如今,钢铁产业要回归生态并实现生态化,就必须尊重它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多因素复杂系统的生态平衡规律,必须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影响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因素等,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量消耗国内甚至大量进口国外资源,以维系数量众多、工艺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缺乏规模优势的钢铁企业的巨大产能,另一方面,地处内陆、经济落后甚至资源优势不强地区不得不通过大规模运输实现原料和产品的大规模跨区流动;一方面,部分低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通过出口廉价低附加值、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钢铁产品以消化过大的产能。这种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征,加之创新能力不足和管理水平落后,不光使我国钢铁产业难以短期内摆脱“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而且也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钢铁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钢铁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大力调整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必须大力促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主要是指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高的产能)逐步淘汰,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的出口;通过区域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缺乏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继续上马新的钢铁冶炼、加工项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生产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和长寿化;通过实施产、销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
  社会因素
  根据招商银行《2008钢铁产业报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大产业(第一大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的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4%、2.8%和4.06%。然而,这样一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产业经常被列为污染危害最大的三大部门(冶金、化工和轻工)的首位。钢铁冶炼过程中排放的粉尘、有毒气体、液体以及噪声、辐射等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不光使得钢铁产业往往成为职业病的高发行业,而且还危及到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这种危害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就会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发展钢铁产业是要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最终的目标还是惠及到人的。然而,钢铁产业的高污染却在危害着人的健康和生存。要实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化,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做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努力降低其对人们健康和生存的威胁程度。
  资源因素
  (一)铁矿石威胁产业安全
  1.铁矿石储量丰富但资源禀赋条件差。铁矿石是钢铁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从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情况看,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是世界上十大铁矿石生产国之一,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铁矿石储量中大都属于贫矿和难选矿,而且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采选难度大、生产成本高。铁矿资源丰而不富,贫矿多、富矿少,已探明储量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冶的铁矿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一个百分点。并且,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如鞍山、本溪、攀西、冀东、五台、宁芜、包白、鄂西等区域)。还有资料显示,我国铁矿石资源格局已基本探明,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即使有新铁矿床发现,其开发利用条件也不会比现有资源好。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储量巨大、品位高、采运方便的铁矿资源相比,我国的铁矿资源呈现人均储量低且消耗快、矿石品质差品位低、采运困难等特点。因此,我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铁矿石产量增加但消耗量增长迅速。我国矿山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铁矿石原矿产量也出现了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铁矿石4.2亿吨,增长36%,占世界总产量的32.4%。2006年产量增速更是升至40%,达5.88亿吨。自2003年以来,国内铁矿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0亿元,铁矿石年产量从2003年的22.61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8.8亿吨,年均增长超过20%。我国铁矿资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但国内生产的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进口铁矿石,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3.铁矿石进口依赖程度呈刚性上升。我国在2003年超过日本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此后,则一直保持着世界铁矿石市场需求的老大地位,绝大部分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增量部分都由我国钢铁企业所吸收。这表明,我国钢铁产业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从我国铁矿石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981-1985年属于基本平衡阶段,这一时期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低于10%;1985-1991年,属于一般依赖,依存度在10%-20%之间;1991-1997年,属于中度依赖,依存度在20%-30%之间;1997-2004年,属于高度依赖,依存度在30%-40%之间;2004-2007年属于极度依赖,依存度在50%以上。整体而言,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呈刚性上升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