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交通角度分析近代扬州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摘要:扬州历史悠久,曾经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城市,却在近代逐渐衰落,现代化进程缓慢。探其原因,关键在于交通因素:近代扬州因运河河运之废失去一直拥有的便利交通;“津镇铁路”改线,绕道扬州,扬州失去铁路穿越其境内的机会;再加上没有长江大桥,缺少航空港,扬州交通现代化进程缓慢严重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扬州;现代化;交通
   中图分类号:F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89-02
  历史上“扬州”的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包括今天的扬州地区。今天的扬州地区享有“扬州”的专名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历史上的扬州有过非常繁盛的时期。唐朝的扬州发展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唐朝的扬州是南北货物的运输中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来自各国的商人在扬州城内从事商贸活动。扬州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品质高。在扬州唐代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中,仅瓷器一项就来自不同地方,出自不同窑口。“可以辨认的有长沙窑、景德镇窑、宜兴窑、越窑。其它有的产品,窑口尚难辨认。”[1](P. 28)由此可以看出扬州市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地的物产,商品种类繁多。唐代扬州的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城内,逐渐向城外发展。夜市在唐代扬州也发展起来,商业活动不局限于白天,夜间也照样进行。唐代扬州的繁华不仅表现在商业方面,还表现在以青楼和酒楼食肆为代表的服务业。众多饮食商肆,酒楼饭馆茶庄遍布城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2](P. 35)
  清代前中期,扬州因其处于水运枢纽地位,是南北漕运的咽喉,再加上两淮盐业的发展,再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全国极其著名的商业城市。扬州盐商财力雄厚,掌握大量资本。清前中期的扬州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四处可见各种精美的日用品和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众多的茶馆、酒楼等商业场所。当时扬州城市有着较高的消费水平。
  扬州有着较为辉煌的历史,但到了近代,扬州发展却开始缓慢,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现代化进程放慢脚步。有学者归因于扬州人畸形消费形态、陈旧保守意识以及清末盐制改革。笔者认为近代扬州现代化进程缓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交通落后。[3](P.93-95)
  城市的发展需要优良的交通条件。“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成为运动中的现实的生产力。”[4](P.11)回归到扬州这一个例,交通对其发展有直接影响。历史上的扬州因运河而兴起,所谓扬州人畸形消费形态自古有之,为什么在唐代、清代,运河发挥强大运输功能的时期,扬州未受此影响减缓发展呢?我国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谓陈旧保守意识几乎遍及各地。与扬州一江之隔的苏南地区难道就不存在保守意识吗?笔者认为近代扬州现代化缓慢的原因关键还在于交通优势的丧失。邹逸麟先生说:“回顾扬州在历史上的盛衰,无疑与运河之兴废有直接关系。”[5](P.20)近代扬州交通优势的丧失不仅表现为运河之废,还表现为未得到铁路穿越其境内的机会。在近代实行海运之前,运河是南北货物交流的重要运输线,扬州因运河之便发展繁荣。近代以后,随着传统运河功能的丧失,海运取代河运,“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绕开扬州,扬州的交通条件急剧恶化,失去南北商品贸易中转站的地理优势,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其衰落不可避免。
  一、运河之废
  扬州位于长江的北岸,运河穿越其境内,处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扬州由运河而生。”[5](P.19)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公元前486年筑邗城,开通邗沟,此为运河的雏形。
  为便利南北交通,便于南方物资北运,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隋代统治者从公元605年起,开通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达涿郡,途径扬州。当时物资的运送主要依赖内河航运,扬州因运河之便,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大,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唐朝,扬州因运河之便,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南北物资的流转中心。唐朝的扬州是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当时,扬州周围大量的集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以扬州为中心的相对复杂的城市体系。”[6](P.383)此时的扬州有“东南一大都会”之称。
  十三世纪末,元朝重修运河,不再使运河绕道洛阳,而是取直至北京。区别于隋唐运河,元朝重修的运河即是京杭大运河。
  明清时期,扬州发展空前繁荣。当时的运河依旧是漕运的主要通道,“漕艘贡篚,岁至京师者必于此焉”。[6](P.384)再加上扬州是两淮盐运使驻地,盐商汇聚扬州,带来大量资金,使扬州的经济繁荣发展。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清朝中叶。
  道光年间,黄河泛滥,夺淮入海,从黄河至长江一线的运河全被泥沙淤塞,漕运、盐运中断。南方的粮食不再通过漕运运至北京,而是改为由海运至天津。虽然如此,清朝的漕运体系并未完全瓦解。然而,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运河之废,对扬州交通优势的丧失产生重大影响。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运河航线被切断。清政府忙于应战,无暇顾及运河的疏通治理。运河失去了南北漕运的功能,清政府完全将南粮北运依托于海运。“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扬州彻底丧失了运河的交通优势,阻断了长江航运,从而打击了两淮盐业和其它商业部门。”[7](P.71)
  运河之废,扬州失去漕运、盐运集散地的中心地位,盐商富户迁往他处,扬州从此发展日渐缓慢。
  二、铁路不兴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交通方式也会有现代化的发展。水路运输的地位逐渐降低,部分让位于铁路运输,是正常的现象。清朝末年的扬州因运河之废丧失了传统的水路交通优势,如果得到铁路穿越其境内的机会,再度复兴也未尝不可。中国历史上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如株洲、郑州、石家庄等。例如郑州,在十九世纪末期仅仅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县城,“城区面积仅2.2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万”。[8](P.1)后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筑成,郑州处于十字交叉点,居于中原近代交通运输网的核心位置。郑州逐步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及工业品的转运中心。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而近代扬州与铁路失之交臂,再次丧失交通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