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福:辛苦的结果就是幸福


  从北京东三环到位于大兴的星光影视园,驱车大约需要半小时。
  这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产业园区,从建筑风格上很容易分辨哪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哪些建于最近10年。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环球人物》记者走进星光影视园东区的演播厅大楼,里面有不同规模的演播厅,其中1200平方米的演播厅正在搭建一个巨大的弧形舞台,灯光骤然亮起,从不同角度射下的紫色光影将所有人包裹在梦幻般的意境中,这里即将录制央视节目《舞蹈世界》。向西步行大约5分钟,来到影视园西区,这里是近年新建的演播厅,一个3600平方米的演播厅内,脚下十几米都是升降舞台,钢制地板可以自动起降,将演员直接带到地面。这里刚录完一期《中国新说唱》,这是当下国内最火的综艺节目之一;今年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春节晚会也是在这里录制的。
  在中国电视综艺领域,星光影视园是一个大本营式的存在。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电视节目制作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2015年,在星光影视成立35周年的庆典上,一位知名主持人说:“我的节目90%都是在星光录制的,过去我总是说自己‘在星光主持’,只有今天我是在‘主持星光’。”
  在参观星光影视园的途中,记者见到了星光创始人、董事长陈瑞福。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他说最想感谢的是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

马棚做厂房的岁月


  我出生在大兴区西红门镇,是九村的村民。我出生在这里,创业也在这里。
  
  改革开放之前,我就开始搞副业了。我是老三届的最后一届(1968年),上学时就喜欢搞技术,回到村里后就一门心思学农业,先是跟着老农学育苗、学治病虫害,后来学树木嫁接。那时我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看了好多这方面的书。但在上世纪70年代,农民生活太穷了,光靠种庄稼吃不饱,我就想带着村里人干点能挣钱的农副业。
  那时马路边有很多野生灌木丛,树条、荆条到处都是,还有高粱秆、稻秆,我们就用这些东西编筐,或者做成扫炕、扫地的笤帚。我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编筐都愿意找年纪大的、有技术的,我全找年轻人、外行人,因为有活力,而且我自己也研究怎么创新。
  当时很多老农笑话我:“你们编的是什么筐啊?窟窿眼那么大,放进去个萝卜都能漏出来。”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筐是给玻璃三厂包装玻璃灯罩用的,如果编得太密会又沉又费料,所以我才故意编成大窟窿眼的。我干事情不太走常规,总喜欢搞点创新和特色。
  就这样农副业干了四五年,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我就琢磨着开公司。那会儿照相机是稀罕物,我很喜欢摄影,每次去照相馆就观察那里的器材。后来有专业人士跟我说,照相馆特别缺摄影灯,计划经济时代,每家照相馆也就一两个灯。我说这咱能做吗?他说当然能做呀。我再仔细一看,原来就是一个大铝盆中间打个眼儿,然后安装个灯泡。于是我就在村里找了几个人,成立了“西红门照相器材厂”,开始研究制作摄影灯。
  那时我不懂工业技术,灯罩怎么做、灯架子怎么做,涉及的知识太多了,不是买本书就能解决的。我每天晚上都去找一些在国营工厂干活的老乡,让他们给我讲构造、帮我出主意,最后真的做出来了,但东西卖给谁又是个问题。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双轨制,我们找了一圈后才了解了市场,并请业内人士来看产品。人家一听都很兴奋,结果到我们这一看又很失望。
  第一是没有正规厂房。最初我们把厂房设在村里的幼儿园,进屋左边是一帮小孩吱哇乱叫,右边干活儿。后来地方不够使了,我们又搬到马棚里,一半是马,一半是厂房。人家来了一看,就这么个地儿能搞工厂吗?可是咱们刚起步,没有钱,上哪儿盖厂房去?
  第二是没有正式工人。当时我是九村生产队副业组的组长,只能组织一些农民,他们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很苦,特别向往当工人,哪怕再简陋的厂房,在他们眼里也是工厂。我就招了一些年轻人,他们一大早去地里干点农活,然后就来工厂干活。每年夏天我们还要停工几天,让大家收小麦。
  第三是没资金。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贷款是什么,更不知道找银行,还是农业思维,有多少钱做多少灯。我们手里就是编筐卖的那点钱,能买10台灯的料就做10台灯,赚的钱全部投入生产。工具也是七拼八凑,小工具自己从家带,有什么带什么,大工具我去当地自行车铺借,“我借你台气泵使一天行吗?”创业头3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不做配角,要做主角”


  我这个人做事不给自己留退路,认准一件事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时困难很多,但只要往前走、不断学习,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给产品定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做出东西不知道该卖多少钱。于是找人问,他说你要让物价科来定。我们当时一个乡镇小厂,哪有物价科呀,后来又找到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请教了一位物价科的老师傅,他告诉我产品原料、补料、人工等分成多少类,价格要包括材料费、运费、包装费、税金等,让我有了成本意识。
  这样算出的价格比我自己想的高多了。原来好多东西是无形的,厂房虽破,但有折旧费,土地、工具都不是白用的,要摊进成本里。当时我觉得这些知识很新鲜,特别愿意学。
  有了工厂,有了产品,还得有品牌。1980年,我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含义,把工厂改名为“星光照相器材厂”,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当时我们的灯是用于黑白摄影的,我就想如果以后彩色照片普及了,厂子不就倒闭了吗?所以产品必須更新换代。上世纪80年代,正是电影厂最火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生产拍电影需要的实景照明装置。这样过了几年,电视行业崛起了,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星光也从此进入了广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