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vege/vege201308/vege201308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vege/vege201308/vege201308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vege/vege201308/vege20130802-3-l.jpg
  编者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本期业界观察以收集的北京市461起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涉及的食品类别、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4个方面对北京市食品安全风险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究竟哪类食品、哪些环节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哪些人该为此负责?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更有力的监管,以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本期业界观察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是一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特大消费型城市,食品安全不仅影响着众多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且会对行业和国家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与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意见》,6大部门各司其职,以实现首都食品安全的无缝隙监管[1]。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还与进京食品主要供应地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8省区市政府签署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备忘录,希望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突出重点,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2]。2013年4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正式实施,对本市重点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将重点加强监管[3]。但是,北京85%以上的食品由外埠供应,外埠和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风险可能随着物流蔓延进入北京,源头控制难度仍较大,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虚假标注日期、食品加工作坊、食品摊贩等很多方面仍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仍是广大居民的关注热点[4]。
  为保障首都食品安全,需要对北京市食品安全的风险来源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以优化政府监管。目前学者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不多,戴伟[5]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的重要性。Stringer M F [6]等将食品供应链和发生原因进行细分,为分析单一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来源提供了分析方法。刘畅、安玉发[7]收集了1 460个食品安全事件,按照发生环节和本质原因对事件进行分类,找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点。目前还没有对北京市食品安全风险来源详细全面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食品安全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事件涉及的各方面风险来源出发,对北京市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以准确定位食品安全风险关键点,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起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食品类别、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4个关键信息为最小分析单位,对事件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编码,其中涉及的4个关键信息分类分别如下:
  (1)在食品类别方面,研究参照北京市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目录下的28类食品划分食品类别,包括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料、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糖果制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类食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制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食品、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和其他食品,另外研究还加入了生鲜水果、生鲜蔬菜、鲜肉、鲜蛋和生鲜水产,共计33类食品。
  (2)在供应链环节方面,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覆盖了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因此研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将环节分为种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批发环节、仓储运输环节、零售环节、餐饮消费环节6个环节。
  (3)在责任主体方面,由于食品生产经营对象庞杂,不仅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还涉及批发、零售、现场制售,而且既有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也有众多的小厂、小店以及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和食品摊贩。因此,研究为便于分析,将生产经营者分为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3类。
  (4)在发生原因方面,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均受制于诸多因素,例如种养殖环节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不当,违禁使用含瘦肉精、抗生素的饲料等;在加工和餐饮环节中使用过期食品、陈化粮、病死猪肉等废弃物、劣质或非食用原料,以及违禁添加剂或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如福尔马林、孔雀石、苏丹红等作为食品加工原料,使用食品添加剂超标,未按正规程序进行食品加工或烹饪,废弃物没有按规定处理而重新进入食品流通领域等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因此,研究将发生原因进行统一归纳分为4类:要素原因包括天然原料使用不当、过期回收再利用、采用劣质原料、添加有害物品;行为原因包括加工程序不当、要素用量不当、原料存储不当、包装不当;卫生原因包括人员环境不卫生,废弃物处置不当;还有其他原因包括成品储存环境不当、自然环境污染。
  通过对事件涉及的风险进行分类以后,研究从中国食品安全资源数据库、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食品伙伴网“食品安全”版等权威媒体综合报道中,搜集了2001-2012年北京市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剔除报道失真、不完整、重复的事件,形成一个包含461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数据库,并按照内容分析法的分类,筛选出每起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类别、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4个关键信息并进行编码,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内容分析
  研究从北京市的461起食品安全事件出发,对食品安全风险来源涉及的食品种类、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规模和发生原因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如下。
  2.1 北京市食品安全食品类别分析
  针对北京市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33类食品,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别食品安全风险水平的差异,其中2001-2012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食品类别有29种,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频数最多的是肉制品(注:包括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和发酵肉制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54起,如2011年5月18日北京市朝阳新新福利肉食品加工厂的酱鸭翅检出了致病菌[8],以及2011年5月23日北京工商全力整治“黑心烤鸭”事件[9]等,都表明了肉制品是北京市食品安全中风险发生最高的食品种类;水果制品(44起)、糕点食品(38起)、调味料(37起)、饮料(29起)、蔬菜制品(注:包括腌酱菜、蔬菜干制品、食用菌制品及其他蔬菜制品)(24起)、豆制品(23起)、乳制品(22起)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超过20起,是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类别;鲜肉、生鲜蔬菜、粮食加工品、酒类、蜂产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炒货类食品、生鲜水产、膨化制品等其余类别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频数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