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电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由“电阻”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两部分构成。电阻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今后学习电学内容的基础,但是电阻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计划通过实验认识电阻。本节既是电压、电流的深化与延伸,又是学生学习下一节的“变阻器”以及后续章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前面已经学习了导体与绝缘体,但学生只知道导体容易导电,不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但不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也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所以电阻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既抽象又陌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对于控制变量法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很多,并且比较时要对于其它物理量要进行控制,意识到它们之间制约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②知道电阻及其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③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掌握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电阻符号、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长度对电阻的影响。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学器材准备电阻定律演示器五套 ,电源五组,小灯泡、电流表、开关各五个,导线每组六根。

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在课上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普通导线都是用铜或者铝制成的,而不用铁丝(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分组做P63图16.3-1实验(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知的信息是学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材P63P66。

2、自学尝试 1把教材中图16.3-1装置中接入电流表,当铜丝或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灯泡越亮,电流表的示数就____,说明不同导体对电流有____(“相同”或“不同”)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__表示,电阻的单位是___,简称___,符号是___,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另外还可用___、__作它的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MΩ__Ω 1KΩ__Ω 3自学教材中图16.3-4常温下物体的导电的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表后,发现的规律是 。

(4)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 、 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 ,电流越 ;
横截面积越 ,电阻越大。

3、质疑反馈 三、合作探究、相互帮学 1、释疑解难 2、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同学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可能导体的种类,粗细,长度 ,温度等有关 设计实验老师先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 分组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 用控制变量法来逐步探究 a、比较不同材料的导体时,需要把两条__不同,__、__相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b、比较不同长度导体的电阻时,需要把两条__、__相同,__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

c、比较不同粗细导体的电阻时,需要把两条__、__相同,__不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

d、比较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可把某种金属丝接入电路,分别观察它在常温时和被加热后通过电流的大小,来比较该金属丝电阻的大小。

5搜集、记录证据,计入下列表格 接入电路的导体 电源电压/V 电流表示数/A 小灯泡的亮暗 长度、粗细相同的 锰铜线 镍铬线 长度、材料相同的 粗镍铬线 细镍铬线 粗细、材料相同的 长镍铬线 短镍铬线 螺旋状镍铬丝 常温时 用酒精灯加热高温时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__、__、__有关,还与__有关。

四、展示与反馈、精讲点拨 1、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2、 同学们自己阅读66页科学世界中的半导体和超导体。

五、课堂小节由学生互相补充完成。

板书设计 电 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3、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获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物理,物理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合上述观点,我在电阻这堂课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问题式教学、师生合作化课堂。无论是在概念的建立,还是在分组实验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
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
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系统地进行上述实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这一科学方法. 三、本节课是我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我认为此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尤其一些平时玩闹的同学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来。但是还要注意到个体差异,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尤其活动不起来的小组,尽力鼓励他们,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应注意分组,每组都有成绩好的和差的,均衡搭配,不要差距太大。

利用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7